中醫常識

樟木子的功效與作用

樟木子是中藥中常見的一種, 具有很多不同的功效, 可以對人體的一些疾病進行調理, 下面就讓我們來瞭解一下它的具體的功效有哪些吧。

【別名】 樟扣、樟子、樟木蔻、樟樹果

【來源】 藥材基源:為樟科植物樟的成熟果實。

【原形態】 樟, 常綠喬木, 高20-30m。 樹皮灰褐色或黃褐色, 縱裂;小枝淡褐色, 光滑;枝和葉均有樟腦味。 葉互生, 革質, 卵狀橢圓形以至卵形, 長6-12cm, 寬3-6cm, 先端漸尖, 基部鈍或闊楔形, 全緣或呈波狀, 上面深綠色有光澤, 下面灰綠色或粉白色, 無毛, 幼葉淡紅色, 脈在基部以上3出, 脈腋內有隆起的腺體;葉柄長2-3cm。 圓錐花序腋生;花小,

綠白色或淡黃色, 長約2mm;花被6裂, 橢圓形, 長約2mm, 內面密生細柔毛;能育雄蕊9, 花藥4室;子房卵形, 光滑無毛, 花柱短;柱頭頭狀。 核果球形, 寬約1cm, 熟時紫黑色, 基部為宿存、擴大的花被管所包圍。 花期4-6月。 果期8-11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栽培或野生於河旁, 或生於較為濕潤的平地。

【性狀】 性狀鑒別 果實呈圓球形, 直徑約5-8mm, 棕黑色至紫黑色, 表面皺縮不平, 或有光澤, 基部有時有宿存的花被管, 果皮呈肉質而薄, 內含大而黑色的種子1粒。 氣極香, 味辛辣。

【化學成份】 種子含脂肪油, 其中飽和脂肪酸占93%, 三飽和酸、二飽和酸、一飽和酸及三不飽和酸甘油酯的摩爾百分比例為80:17:1:2。

【性味】 辛;溫

【功能主治】 祛風散寒;溫胃和中;理氣止痛。 主脘腹冷痛;寒濕吐瀉;氣滯腹脹;腳氣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 10-15g。 外用:適量, 煎湯洗;或研末以水調敷患處。

【摘錄】 《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由以上對樟木子的介紹我們可以看出, 樟木子對人體的幫助還是比較大的, 可以改善人體的一些不好的症狀, 對人體是很有用的一種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