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節氣里的關鍵詞
高溫酷熱
大家都知道“熱在三伏”。 大暑一般處在三伏里的中伏階段。 這時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都處在一年中最熱的階段, 而且全國各地溫差也不大。 剛好與諺語:“冷在三九, 熱在中伏”相吻合。 大暑相對小暑, 顧名思義, 更加炎熱。 在《1971~2000中國地面氣候資料》中, 從30年8月的極端最高氣溫統計中可以看到:有一部分省區7月的極端最高氣溫值出現在7月下旬, 而絕大部分省區8月的極端最高氣溫值都是出現在8月上旬, 剛好都出現在7月下8月上的大暑時期。
古書中說“大者, 乃炎熱之極也。 ”暑熱程度從小到大, 大暑之后便是立秋,
臺風
“風如拔山怒, 雨如決河傾。 ”詩人陸游形象地描述了臺風襲來時的壯觀景象。 在熱帶氣旋家族中, 強熱帶風暴和臺風的破壞力是不言而喻的。 于是, 它們理所當然地成為夏季天氣舞臺上的主角。
根據1951~1995年45年的熱帶氣旋資料統計, 平均每年在我國沿海登陸的熱帶氣旋有7個, 登陸最多的一年(1971年)有12個, 登陸最少的年份(1951、1998)僅有3個。 在我國沿海登陸的熱帶氣旋7月和9月一樣多, 平均都是1.9個;8月份位居第二, 平均登陸1.8個。
長江中下游等地的高溫伏旱
大暑節氣時, 我國除青藏高原及東北北部外, 大部分地區天氣炎熱, 35℃的高溫已是司空見慣, 40℃的酷熱也不鮮見。 著名的三大火爐:南京、武漢、重慶在大暑前后也是爐火最旺。
大暑期間的高溫是正常的氣候現象, 此時, 如果沒有充足的光照, 喜溫的水稻、棉花等農作物生長就會受到影響。 但連續出現長時間的高溫天氣, 對水稻等作物成長十分不利。 長江中下游地區有這樣的農諺:“五天不雨一小旱, 十天不雨一大旱, 一月不雨地冒煙”。
實際上, 伏旱并非年年都有, 若遇盛夏副熱帶高壓較弱, 位置偏南或長江中下游地區有一兩場臺風降雨或時不時有些雷陣雨, 就不會出現大范圍伏旱。
“七下八上”北方汛期的關鍵期
所謂“七下八上”是指7月下旬和8月上旬, 我國北方地區如華北(內蒙古、河北、山西、北京、天津)、黃淮地區(山東、河南)、東北南部以及位于黃土高原的陜、甘、寧部分地區, 在此期間的暴雨天氣相對集中。 故“七下八上”也就成為防汛關鍵期的代名詞了。
這期間, 北方地區時常濕熱難當, 只有當北方冷空氣與南方或東部海上輸送來的暖濕氣流配合默契時, 出現一兩場像樣的暴雨, 才可一解暑氣。 暴雨往往給這些地區的農作物補充急需的水分, 但若同時出現強對流天氣以及過量的雨水, 往往形成局地洪澇和泥石流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