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學會號脈只需要十分鐘

溫馨提示:脈診, 即切脈, 俗稱“號脈”。 切脈診病, 由來已久。 司馬遷在《史記》中就記載了醫家診脈治病的內容, 而197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西漢)墓中出土的簡帛醫書中, 已有“脈法”的內容。

脈象是脈動應指的形象。 脈象的產生與心臟的波動, 心氣的盛衰, 脈道的通利和氣血的盈虧直接相關。 所以, 心、脈是形成脈象的主要臟器。 氣血是形成脈象的物質基礎。 同時, 血液循行脈道之中, 流布全身, 運行不息, 除心臟的主導作用外, 還必須有各臟器的協調配合:肺朝百脈, 肺氣敷布, 血液方能布散;脾統血, 為氣血生化之源,

血液靠脾氣的充養和統攝得以運行;肝藏血, 主疏泄以調節血量;腎藏精, 精能生血, 又能化氣, 腎氣為各臟腑組織功能活動的原動力。 故能反映全身臟腑、氣血、陰陽的綜合資訊。 當臟腑、氣血發生病變後, 必然從脈搏上表現出來, 呈現病理脈象, 成為診斷疾病的重要依據。

1、大小:

管察氣:大氣旺, 小氣虛。

2、快慢:

管察精:快精虛, 慢精足。

3、硬軟:

管察火:硬火多, 軟火少。

4、浮沉:

管表裡:[亦可說陰陽]浮表症, 沉裡症。

5、勻亂:

管察安危:勻則生命及心臟平安, 亂則生命及心臟危險。

號脈方法詳解:

早期的切脈方法比較複雜, 要切按頭頸、手、足等多處部位的脈動。 以後逐漸簡化為只切按手腕部的脈搏, 稱為“寸口”診法。 在這短短寸許長的脈動部位上, 古代醫家做足了文章。

他們將腕橫紋向上約一寸長的這段脈動分成了三“寸、關、尺”三部。

左右手的寸、關、尺部位分屬不同的臟腑, 認為可以反映相應臟腑的病變。 其中右寸反映肺的情況, 右關反映脾胃, 右尺反映腎(命門);左寸反映心, 左關反映肝, 左尺反映腎與膀胱。

仔細觀察, 大家可以發現:遠端的寸部對應的是人體最上部的心、肺(上焦, 呼吸與循環系統);中間的關部, 對應肝、脾胃(中焦, 消化系統);近端的尺部對應腎、膀胱(下焦, 泌尿生殖系統)。 如此, 小小的“寸口”, 卻儼然成為人體五臟六腑的全息視窗。

僅此還不夠, 在切脈的時候, 還要用三種不同的指力去按壓脈搏, 輕輕用力按在皮膚上為“浮取”;中等度用力按至肌肉為“中取”;重用力按至筋骨為“沉取”。

寸、關、尺三部, 每一部有浮、中、沉三候, 合稱為“三部九候”。 不同手法取到的脈, 臨床意義不同。 通常, 脈浮於外者, 病位淺, 沉於裡者病位深。

切脈時還有許多講究。 首先, 要求安靜, 包括外環境的安靜與醫患兩者心神的安靜。 患者在診脈前要休息片刻, 待安靜後方可診脈。 醫者切脈前一定要靜心, 調整呼吸, 並將注意力完全集中於指下, 細心切按一分鐘以上。 診脈時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 手臂與心臟保持在同一水準位, 手腕舒展, 掌心向上。

其次, 切按時醫者用三指定位, 即先以中指定好關部, 再根據患者身高調整三個手指的疏密。 若患者身材高大, 布指宜疏;矮小者, 布指宜密, 小兒則用一指(拇指)診脈, 不分三部。

學習診脈,

必須先瞭解正常的脈象。 正常脈稱為“平脈”、“常脈”。 每分鐘跳動70—80次左右, 節律規則, 脈型不粗不細, 不浮不沉, 不剛不弱。 但正常脈象常隨季節、年齡、性別、體質等會有差異。 如春、夏、秋季的脈大多偏浮, 而且搏動有力;冬季的脈多沉伏於裡。 年齡越小脈搏越快, 青壯年脈多強而有力, 老年人的脈較弱;身材高大的人脈多長, 矮小的人脈較短, 瘦人脈多浮, 胖人脈多沉;飽食後及情緒激動時脈多快而有力, 饑餓時脈多軟弱。 如果發現相反脈象, 如冬天脈浮、胖人脈浮、瘦人脈沉等, 提示脈象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