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前後天氣悶 科學浸浴可養生
明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芒種”。 該節氣的字面意思是“有芒的麥子快收, 有芒的稻子可種”。 在南方地區, 尤其是廣東省, 夏天來得比較早, 在芒種時節, 雨水和陽光變化無常。 這時候建議市民應晚睡早起, 適當接受陽光照射, 但要避開太陽直射, 小心中暑。
![](/uploads/20140708/A149DF23C10C.jpg)
芒種後要常洗澡
芒種時期, 也預示著炎熱已離我們不遠。 夏日晝長夜短, 人容易疲憊, 這時, 中午短暫的休息可以消除疲勞, 利於健康。 芒種過後, 午時天熱, 人易出汗, 衣衫要勤洗勤換。 為避免中暑, 芒種後要常洗澡。 但要注意的是, 在出汗時不要立即洗澡, 民間有句老話說道, “汗出不見濕”, 若“汗出見濕, 乃生痤瘡。 ”
在養生專家看來, 這時候如果在沐浴上注意調養, 可以起到養生保健的效果。 中醫流行藥浴, 所謂藥浴就是在浴水中加入藥物的湯液或浸液, 或直接用煎好的湯藥, 用蒸氣沐浴的方法或熏洗全身或患病局部,
以浸浴為例, 經常用的是以五枝湯(桂枝、槐枝、桃枝、柳枝、麻枝)做料以調養。 先將等量藥物用紗布包好, 加十倍于藥物的清水, 浸泡20分鐘, 然後煎煮30分鐘, 再將藥液到入浴水內, 即可浸浴。 有條件的可每日一次, 這種藥浴方法適用全身浸浴, 亦可用於局部泡洗。
![](/uploads/20140708/C862CA8BF49D.jpg)
需要注意的是, 在藥浴的過程中, 除了水本身的理化作用(主要是溫熱作用)外, 由於藥物水溶液的有效成分通過體表和呼吸道粘膜進入體內, 根據不同藥物的組方, 可起到舒通經絡、活血化瘀、祛風散寒、清熱解毒、祛濕止癢等功效。
多喝水增加蛋白質攝入
每當氣溫升高, 很多人胃口不好, 消化功能減弱, 容易出現乏力倦怠、胃脘不舒等各種症狀。 這時候不少市民的解決方法, 要麼就自己吃藥解決, 要麼就找醫生求治, 但其實如果在生活上稍微注意一下, 這些症狀都可以避免。 小編在這裡出了幾個方子可供大家參考。
首先, 多喝水。 高溫炎熱環境中, 機體為散熱而大量出汗, 每天可達4200毫升, 因此在37℃―38℃下從事勞動的人, 每天需要補充10―12升的水才能滿足機體需要。 如不及時補充, 當機體失水超過體重2%時, 工作效率明顯下降。 補充水分時應分多次補給, 每次少量既可使排汗減慢又可防止食欲減退, 還可減少水分蒸發。
![](/uploads/20140708/C7ACD963A322.jpg)
其次, 適當飲用淡鹽水。 汗液中氯化鈉含量為80mmol/L, 所以在高溫環境中生活或工作的人每天有大量氯化鈉隨汗喪失。 通常每天可損失20―25克, 如果不及時補充可能會引起嚴重缺水和缺氯化鈉, 重者引起迴圈衰竭及痙攣。
當氣溫達到36.7℃以上時, 氣溫每升高0.1℃每天應增加1克氯化鈉, 但食鹽最高不超過30克;隨汗液排出的還有鉀、鐵、鈣、鎂, 其中鉀最應注意。 據悉, 長期缺鉀的人在高溫環境下最易中暑, 因此應該補充鉀以提高機體耐熱能力。 補充鉀可用氯化鉀片, 也可增加含鉀豐富的食物, 如新鮮蔬果和各種豆類等。 隨汗液流走的還有鐵, 每天損失超過0.3毫克, 相當於通過食物吸收的1/3量, 因此要多食用動物肝臟、蛋黃和豆補鐵。
第三, 當氣溫達到35℃―40℃時, 汗液含氮每小時可達206―229毫克, 25℃時僅為125毫克。 身體較長時間處在高溫環境下可能出現負氮平衡, 而失水可以促進蛋白質分解, 尿氮排出增加, 血皮質醇濃度升高, 使蛋白質分解代謝加速, 糞便排氮也增多, 因此蛋白質供給量比正常稍高, 占飲食總熱能12%―15%。 養生專家建議, 市民每天應攝入100―200克蛋白質, 且應有50克來自魚類、肉類、蛋類、奶類和豆類中的蛋白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