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補氣血的7種中藥及食用方法

工作忙, 生活壓力大, 飲食跟不上, 很多人也懶得運動, 長期這樣生活很容易出現氣血不足的現象, 氣血不足的話會影響身體健康,

補氣血可以試試下面的中藥。

1、中醫草藥黃芪

黃芪為豆科植物黃芪的乾燥根, 以肉黃白, 質堅而為易折斷, 粉多, 味甜, 無黑心及空心者為佳。

黃芪性微溫, 味甘, 功能補氣升陽, 益氣固表, 托毒生肌, 利水退腫, 適用於自汗, 盜汗, 血痹, 浮腫, 痛疽不潰, 內傷勞倦, 脾虛瀉泄, 脫肛及一切氣衰血虛之症。

若水煎, 每次用量9--30克;但有高熱, 大渴, 便秘等實熱症者忌用。

2、中醫草藥人參

這是最重要, 最名貴的補氣中藥之一, 味甘、微苦, 性微溫, 功能大補元氣, 益智安神, 為補益保健之佳品。

若燉服, 用量一般3--9克;燉時要用慢火煮沸1小時以上, 以便把人參有效成分煎出, 保證療效。 若吞服, 將人參乾燥後, 研為細末, 每次用量1—2克。 若酒浸, 將人參切碎, 放人好米酒內浸泡,

—般1個月後便可飲服, 每次兩2湯匙, 1日2次。

3、中醫草藥西洋參

西洋參又叫花旗參, 主要產於美國和加拿大, 移種於我國的叫種參, 藥用其根, 為貴重藥材, 是清補保健之妙品, 凡欲用人參而不耐人參之溫者, 皆可用之。

西洋參味甘, 微苦, 功能補氣養陰, 清火生津, 適用于肺虛勞嗽、久嗽、喘咳、咯血、肺痿失音等症證;以本品1—3克, 水煎代茶飲, 有潤喉美聲之效, 戲曲、歌唱演員常飲, 有益於嗓音保健;西洋參亦是體育保健之佳品, 可供激烈活動後疲勞乏力, 口於而渴, 大汗出者服用。

在使用時, 可研為細末, 每次服1—1.5克, 溫開水送下;亦可單獨水煎, 每劑1.5--3克;存放時要防腐, 防蟲蛀, 可乾燥後密封保存, 或放於陰涼乾燥處保存。

本品忌用藜蘆同用,

虛寒者忌用。

4、中醫草藥黨參

本品性平、味甘, 功能補中益氣, 生津養血, 常用於氣虛不足的倦怠乏力, 氣短心悸, 食少便溏, 氣津兩傷的口渴;氣血兩虛的萎黃, 頭暈等症, 以及病後體弱, 營養不良。

若酒浸, 將黨參切碎, 浸於1斤米酒或白酒中, 1個月後服用, 每次2--3湯匙, 1日3次;

若水煎, 每次9---15克, 內服。

本品反藜蘆, 不宜同用。

5、中醫草藥甘草

中醫認為, 其性平, 味甘, 功能補脾和中, 緩急止痛, 潤肺止咳, 解毒, 調和諸藥, 適用於脾胃虛弱, 脘腹疼痛, 咳嗽, 心悸, 瘡瘍腫毒, 中毒等症。

用量:1.5-9克, 不宜與大戟, 芫花, 甘遂, 海藻同用。

6、中醫草藥太子參

中醫認為, 其性平, 味甘、微苦, 功能補肺健脾, 益氣生津, 可用於脾氣虛弱的食少, 倦怠小兒清瘦;肺虛咳嗽, 自汗心悸, 津液不足的口渴,

及病後氣陰兩虧等病症。

每次用量:9—30克, 要防黴, 宜放置乾燥通風處或乾燥後密封存放。

7、中醫草藥白術

中醫認為, 其性溫, 味甘、苦, 功能補氣健脾, 燥濕利水, 止汗安胎, 可用於脾氣虛弱的食少便溏, 倦怠少氣、自汗;脾虛運化失司, 水濕停留的痰飲, 水腫;妊娠脾虛氣弱, 胎氣不安, 足腫等症。

用量:5—15克, 凡陰虛內熱, 津液虧耗, 舌苔光剝, 唇燥口幹者不宜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