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白痢的偏方

痢疾便下白色黏凍或膿液者。 古稱白滯痢。 臨證須辨寒熱。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九:“白痢者, 由腸虛而冷氣客之, 搏于腸間, 津液凝滯成白, 故為白痢也。 ”其癥便下如凍膠或鼻涕, 兼見腹痛, 后重, 不能食, 小便清利, 或手足厥冷等。 由寒濕凝滯, 脾陽受傷所致。 若癥見痢下白色, 黏凍多膿, 腹痛, 里急后重, 小便赤澀者, 屬濕熱為患。 因飲食不潔, 積滯腸中, 大腸傳導失常所致。 如果能在飲食中加入一些營養的食物, 或者使用一些簡單的偏方, 是最方便最有效的方法。

偏方1

黃芩、黃柏、炒地榆、炒仙鶴草各15克, 炒山楂、炒麥芽各30克, 車前草10克, 白術30克。 水煎服, 日一劑, 分兩次服完。 主治菌痢。

偏方2

炒白術、炒山藥各30克, 赤石脂20克, 罌粟殼10克, 車前子(包煎)15克。 水煎服, 日1劑, 分2次服。 主治菌痢。

偏方3

石榴皮、地榆各50克。 水煎服, 日1劑, 分3次服。 主治菌痢。

偏方4

豬苦膽一個, 綠豆適量。 將綠豆裝入苦膽內,

待膽汁浸入綠豆后倒出, 陰于口服, 每日兩次, 每次10粒。 主治菌痢。

偏方5

生姜9克、雞蛋 1枚。 生姜搗碎打入雞蛋相和蒸熟, 空腹頓服, 日 2次。 主治痢疾初起而兼有惡寒發熱表證者。

偏方6

為減少腸道刺激, 使腸道乇底清理休息, 發病1--2天首先應禁食, 必要時應從靜脈補液。 如癥狀嚴重禁食時間應延長, 使腸道完全休息。 待癥狀緩解后, 開始進食時應給以清流, 最好的食物是米湯、稀藕粉, 可每日6--7次, 并適當飲用鹽開水。 大便次數再減少可改為流食食物。 除米湯藕粉之外可增加蒸蛋羹、蛋花湯、果汁、過籮菜汁、杏仁霜等。 病情再進一步好轉可改為低脂少渣半流。 食物要易于消化吸收, 忌用脹氣及具有強烈刺激性調味品。 可用白米粥、細掛面、薄面片、烤面包、烤饅頭片和少量易消化的蛋白質食物,

如魚肉、雞肉末等。 恢復期可用少渣軟飯。 但在病人大便恢復正常之前暫不用粗糧、豆類及含纖維高的蔬菜和水果。 如欲食用可制成菜泥、果泥、果汁等。 牛奶不宜應用。

以上偏方可以根據個人情況來進行選擇, 根據效果來堅持服用已達到良好效果。 為了預防痢疾, 應做到以下幾點:搞好環境衛生, 加強廁所及糞便管理, 消滅蒼蠅孳生地, 發動群眾消滅蒼蠅。 加強飲食衛生及水源管理, 尤其對個體及飲食攤販做好衛生監督檢查工作。 對集體單位及托幼機構的炊事員、保育員應定期檢查大便, 做細菌培養。 加強衛生教育, 人人做到飯前便后洗手, 不飲生水, 不吃變質和腐爛食物,

不吃被蒼蠅沾過的食物。 不要暴飲暴食, 以免胃腸道抵抗力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