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養生湯的講究得知道
常見的五大誤區
誤區1:喝湯多多益善
有些人長期過量喝湯, 反而對身體有害, 甚至生出病來。 比如骨頭湯, 經過加水煮熬後, 大量的骨頭鈣質溶于湯中,
白菜湯、蘿蔔湯、海帶湯、冬瓜湯等素湯有清熱利尿作用, 有些人覺得自己有內熱, 便長期過量地飲用。 湯喝多了尿液也多, 體內許多對人體有用的津液也隨小便排出體外。 人體便消瘦, 常覺口幹, 更加大量喝湯, 然而喝湯又加劇了口幹, 從而造成體內失津。
誤區2:燉湯時間越長越好
一般來說, 煲湯時間以兩小時為宜,
例如有些人煲人參湯時, 通常將參類早早地放入湯裡, 一煲就是兩三個小時, 認為這樣才能將人參營養全部溶于湯中。 其實參類中含有人參皂甙, 如果煮得時間過久就會分解, 失去其營養價值, 所以煲參湯最好在40分鐘左右。
誤區3. 喝湯不吃料
冬天很多家庭都會燉湯, 如雞湯、羊肉湯、魚湯等。 不少人認為, 肉和其他原料通過長時間熬煮, 營養成分都進入湯中, 所以喝湯比吃料更有營養。
中國有句古話, 叫做“原湯化原食”, 說的就是湯和煲湯的食材結合起來, 營養才更充足、調理功能才更有效。 因為除水以外, 湯的營養全部來自原料。 因此, 看上去煮好的湯已經很濃, 但實際上湯裡的營養含量不足原料總數的一成。 比如, 以前認為骨頭湯能補鈣, 其實骨頭裡的磷酸鈣很難溶解到湯裡。 即使是很濃的骨頭湯, 平均100毫升湯裡也只有2-20毫克鈣質, 而人體一天就需要800毫克的鈣。 經過長時間熬煮的湯, 其剩下的原料吃起來口感雖然不是最好, 但其中的肽類、氨基酸卻更利於人體的消化吸收。
誤區4:喝太燙的湯
喝太燙的湯, 有百害而無一利, 喝50℃以下的湯更適宜。 有的人喜歡喝滾燙的湯, 其實人的口腔、食道、胃黏膜最高只能忍受60℃的溫度, 超過此溫度則會造成黏膜燙傷。 雖然燙傷後人體有自行修復的功能, 但反復損傷極易導致上消化道黏膜惡變。 經過調查發現, 喜喝燙食者高發食道癌。
誤區5:老母雞燉湯比仔雞更營養
人們經常說老母雞燉湯最有營養。 其實就營養而言, 老母雞並不比仔雞更高, 只是燉湯味道更濃厚鮮美。 這是因為雞肉的營養主要存在於其所含的蛋白質和脂肪等, 老母雞和仔雞中這些營養成分含量差不多, 老母雞由於生長期較長, 其肉質中所含的肌酐、肌酸等產生鮮味的含氮浸出物更加豐富, 所以燉出的雞湯味道更鮮。
飯前or飯後?正確答案:飯前
“飯前喝湯, 苗條又健康;飯後喝湯, 越喝越胖”, 一般情況下, 進湯時間以飯前20分鐘左右為好, 吃飯時也可緩慢少量進湯。 西方人對飯前喝湯特別重視, 他們視湯為胃口的調節劑, 可謂開胃湯, 所以餐桌上的第一道菜必先上湯。 飯前先喝幾口湯, 將口腔、食道潤滑一下, 可以防止幹硬食品刺激消化道黏膜, 有利於食物稀釋和攪拌, 促進消化吸收。 更重要的是, 飯前喝湯可使胃內食物充分貼近胃壁, 增強飽腹感, 從而抑制攝食中樞, 降低人的食欲。 有研究表明:在餐前喝一碗湯, 可以讓人少吸收100-190千卡熱能。 相反, 飯後喝湯容易導致營養過剩, 造成肥胖,
午餐or晚餐?正確答案:中午喝湯不易長胖
有專家指出, 午餐時喝湯吸收的熱量最少。 午飯用湯佐餐, 可以減少56卡熱量。 因為湯可使胃內食物充分貼近胃壁, 增強飽脹感, 從而反射性地興奮飽食中樞, 抑制攝食中樞, 降低食欲, 減少攝食量。 若每週堅持4-8次以湯代飯, 大約經過10-12周, 就能減掉將近20%的多餘體重, 不但不會影響營養吸收和健康, 還能收到減肥效果。 因此, 為了防止長胖, 不妨選擇中午喝湯。 而晚餐則不宜喝太多的湯, 否則快速吸收的營養堆積在體內, 很容易導致體重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