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運動

一招一式 一呼一吸皆太極

太極拳招式與呼吸的配合

太極拳招式與呼吸怎樣配合­ 太極拳三個階段: 招熟——懂勁——神明

招熟:對於初學者來說, 其實不用考慮這個問題, 初學者對太極拳招式還不瞭解, 還停留在招熟(記動作)的階段, 此時呼吸自然就可以, 不要考慮招式與呼吸的配合, 這樣對熟練記動作更有效果。

有一定的基礎後(一年——三年), 就要慢慢去理解體驗呼吸, 呼吸與招式怎樣配合­首先要明白招式。 例如“金剛搗碓”這一招勢, 在完成這一招勢的過程中是由多個分解動作組成的, 我們也可以把每個分解動作也叫一招, 太極拳講究一動就分陰陽、虛實、開合。

就整個套路來講快為陽、慢為陰, 就其中一式來講向上為陽、向下為陰。 所謂陰陽也就是開合, 開是陽、合是陰, 向上為開、向下為合, 推為開、收為合。 套路中每個招式開合的道理都是一樣, 只不過外形和走向不一樣, 只要用心去想、去悟, 明白了一個動作的陰陽開合, 就等於明白了整個套路的陰陽開合, 因為它們的拳理都是相通的。

明白了什麼是招式, 現在就談什麼是呼吸。 所謂呼吸, 也就是古時的吐納術。 何謂吐納術, 也就是吐故納新, 吸進新鮮空氣, 吐出濁氣。 太極拳的呼吸與我們正常的呼吸正好相反。 正常的呼吸是吸氣時腹部鼓蕩、呼氣時腹部微收, 太極拳的呼吸是吸氣時腹部會微收進來、呼氣時腹部才會鼓蕩起來,

在拳理中這種呼吸也叫逆腹式呼吸。

招式與呼吸該怎樣配合呢­我們把招式與呼吸串聯起來就明白了。 招式即是陰陽, 陰陽即是開合, 開合即是呼吸。 那也就是說:招為陽時, 陽即是開, 開即是呼;招為陰時, 陰即是合, 合即是吸。

下面我們就套路中“懶紮衣”變“六封四閉”來講一講招式與呼吸的配合。 ①左手接右手時吸氣;②雙手由右向左走下弧, 捋至體前同時重心移至左腿時呼氣:③雙手繼續向左走下弧擺至身體左側與肩相平, 重心繼續左移同時吸氣;④雙手由左至右推於身體右側, 同時重心移至右腿, 左腿隨之收於右腳側與肩同寬, 左腳前腳掌著地, 重心在右腿, 同時呼氣。 這是這個招式與呼吸的配合,

依此類推, 每個動作拳理皆相同。

呼吸與招式的配合時應該注意, 在整個套路練習中, 只能用意念來引導肢體去完成每個動作, 而不能用意念去想氣走到了沒有、氣沉下了沒有, 這是錯誤的。 只想動作不想氣, 所謂氣就是呼吸, 在演練時逆腹式自然呼吸即可以。 太極拳論中講“在意不在氣, 在氣則滯”, 意思就是在練習的過程中只想著動作不要想著氣, 如果一直想著氣, 會清氣上升、濁氣下降、橫氣填胸, 出現胸悶的現象, 造成呼吸困難, 反而達不到強身健體的效果。

練太極拳要注意身法要求

練太極拳講究身法, 要求做到中正、靈活、穩固。 身法服務於四肢, 手腳運用的效果, 同是體現了身法的作用。

太極拳有許多要領規範著身法,

如“虛領頂勁”、“含胸拔背”、“松腰胯”、“立如平准, 活似車輪”等等, 這些都相互關聯影響著身法的形態和運動品質。

講身法首先要講“虛領頂勁”, 因為它對身法諸般要領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

“虛領頂勁”也寫作“虛靈頂勁”, 又叫“頂頭懸”。 具體做法是:喉頭微後收, 下頜稍收提, 頭頂(百會穴)虛上領, 使頸椎拔起松竪, 有胸前鎖骨與脖後大椎連帶向後上移提的感覺。 功用是生氣勢, 主精神, 蘊靈感, 是周身放鬆的前提。

這裡要特別留意“懸”字的概念和感覺, 我認為它是對“虛領頂勁”是更準確的表述。 “頂勁”有頸椎主動向上豎的意思, 做不好脖子容易犯僵, 因此“虛靈”就是進一步規定了“頂勁”的狀態。 反過來也可理解為頭頂主動向上領起, 讓頭部主動“懸”起,

使頸椎拔展, “頂勁”與“虛靈”感覺同時存在就叫“頂頭懸”。 實際上, 做到“頂頭懸”的要領, 就等於做到了“立如平准”。

“立如平准”原本為“立如秤准”。 但不論是“秤准”還是“平准”, 它的一般概念, 是把它比喻行拳走架要始終守住一個虛擬的支點或提點, 這個虛擬的支點或提點就是“虛領頂勁”。 因為:在意識的指導下使頭部向上懸、脊椎骨向下節節垂松, 就會有一種身體虛掛下沉而又靈活和腳下沉穩的感覺。 再著意兩肩胛、兩胯的放鬆, 會感覺血氣貫四稍, 肢體繞脊椎中線有激靈感, 虛實輕重也會覺的左右可消長自如, “不偏不倚, 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 右重則有杳”的身法靈感就會產生。 這就是“頂頭懸”起到“秤准、平准”的作用。 所以“頂頭懸”是做到身法“立身中正,

上下貫串;左右平衡, 虛實互補;靈活守中, 活似車輪”的前提。

運用身法還同時需要“含胸拔背”、“松腰”、“氣沉丹田”等要領的梳理。 “含胸”是心口不窩氣、平而略內涵, 有心胸寬舒海涵的感覺。 胸不能前挺, 兩肩不能後張, 如此則氣湧力浮;“拔背”是在大椎上領時, 順便將胸脊抻直, 有“氣貼於背”的感覺。 背不拱, 背拱則氣聚勁僵, 也不前頂, 前頂則胸仰, 重心上升根淺。

“含胸拔背”做法實際與“頂頭懸”的運動方向相反——鎖骨、肩頭、肩胛、胸、肋、背部骨架和肌肉群, 及胸腔內部臟器同時向下松墜, 與頂有上下背道而馳之感。

這裡注意“氣貼於背”的概念。 “貼”字有輕、粘、存的意思, 是意在蓄神。 不是將氣、勁聚在背, 或成拱背發力的姿態。 實際上“拔背”是要求勁通於背,背存收放之機,起到勁氣輸送順達的作用即可。因為主宰勁力關鍵在於“用腰”而非“用背”,是用腰脊段的曲卷開合之動,形成下與腿腳、上與背、肩、手勁勢貫串順達,因而背部不能聚氣或弓背。但兩掌推出或發力時,肩胛是隨臂向前拉伸,加上尾閭的墜斂,背部自然形成的飽和(俗稱龜背)狀態則是必然的,當然也是允許的。

“松腰”,是在胸背部內外鬆弛連帶的作用下,使腰腹部延續向下放鬆得到的鬆馳狀態。不講胸背放鬆,單要求松腰是不可能的。“松腰”有利於氣沉丹田,力貫足下,下盤穩固。但“松腰”更重要的意義在於“用腰”,使腰更好地起到“主宰”作用。簡單地說,“松腰”能更好的做到“分虛實”,避免“雙重”,達到進退轉換的自如穩健;“松腰”有利於做到斂臀、收腹、蓄勁,在發力時配合呼吸能產生一定的“氣勁”,但不能塌腰撅臀。腰為一身之樞紐,用好腰就能為周身上下內外更好的服務。

總的來說,太極拳對身法的要求好像是個系統工程,牽一發而動全域。除上面提到和簡述的身法要領外,拳經、論、訣中還有很多都值得我們一點一滴去研究和領會,使之少走彎路,不斷提高演練效果。

實際上“拔背”是要求勁通於背,背存收放之機,起到勁氣輸送順達的作用即可。因為主宰勁力關鍵在於“用腰”而非“用背”,是用腰脊段的曲卷開合之動,形成下與腿腳、上與背、肩、手勁勢貫串順達,因而背部不能聚氣或弓背。但兩掌推出或發力時,肩胛是隨臂向前拉伸,加上尾閭的墜斂,背部自然形成的飽和(俗稱龜背)狀態則是必然的,當然也是允許的。

“松腰”,是在胸背部內外鬆弛連帶的作用下,使腰腹部延續向下放鬆得到的鬆馳狀態。不講胸背放鬆,單要求松腰是不可能的。“松腰”有利於氣沉丹田,力貫足下,下盤穩固。但“松腰”更重要的意義在於“用腰”,使腰更好地起到“主宰”作用。簡單地說,“松腰”能更好的做到“分虛實”,避免“雙重”,達到進退轉換的自如穩健;“松腰”有利於做到斂臀、收腹、蓄勁,在發力時配合呼吸能產生一定的“氣勁”,但不能塌腰撅臀。腰為一身之樞紐,用好腰就能為周身上下內外更好的服務。

總的來說,太極拳對身法的要求好像是個系統工程,牽一發而動全域。除上面提到和簡述的身法要領外,拳經、論、訣中還有很多都值得我們一點一滴去研究和領會,使之少走彎路,不斷提高演練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