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飲食

肩峰下撞擊征的治療方法

有時候我們的生活就是會被這肩峰下撞擊征給打亂, 給我們的身體健康帶來嚴重的傷害, 這就需要我們自己注意一下自己的生活習慣了。

一、肩峰下撞擊征治療

1、撞擊征1期:採取非手術治療。 早期用三角巾或吊帶制動, 在肩峰下間隙注射皮質激素和利多卡因能取得明顯止痛效果。 口服非甾體類消炎鎮痛劑能促進水腫消退, 緩解疼痛, 同時可應用物理治療。 一般在治療2周左右症狀基本緩解之後開始做肩的功能練習, 即向前彎腰, 使患臂在三角巾懸吊保護下做肩關節前後、左右方向的擺動運動(Codman鐘運動)。

3周之後開始練習抬舉上臂, 初始階段應選擇非疼痛方向的上舉運動。 宜在症狀完全緩解6~8周後, 再從事原勞動或體育運動, 過早恢復體力活動與體育運動易使撞擊征復發。

2、撞擊征2期:進入慢性岡上肌腱炎和慢性滑囊炎階段, 仍以非手術治療為主。 以物理治療與體育療法為主促進關節功能康復, 並改變勞動姿勢和操作習慣, 調整工種, 避免肩峰下撞擊征復發。 如病變進入第Ⅱ期後期, 纖維滑囊增厚已造成肩袖出口狹窄, 使撞擊反復發生, 而非手術治療無效, 患者喪失勞動能力達半年以上, 則肩峰下纖維滑囊切除(也可在關節鏡下做滑囊切除)和喙肩韌帶切斷術應予考慮。 凡屬2期撞擊征伴有明確的肩峰下結構解剖異常者,

均應去除撞擊征病因, 如行肩峰成形術、大結節骨疣切除、肩鎖關節部分切除術和喙肩韌帶切斷術等, 消除撞擊因素。 對動力失衡造成的撞擊征, 應根據病變性質重建動力平衡和關節穩定裝置, 如行肌腱修復術或移植術、盂肱關節成形術及人工關節置換術等。

3、撞擊征3期:均伴有岡上肌腱斷裂和肱二頭肌長頭腱斷裂等病理變化, 是外科治療的適應證。 對岡上肌腱斷裂一般採用Mclaughlin修補術, 對廣泛性肩袖撕裂可利用肩胛下肌轉位或岡上肌推移修補術, 重建肩袖的功能, 與此同時應常規做前肩峰成形術, 切除肩峰前外側部分, 切斷喙肩韌帶, 使已修復的肌腱避免再受到撞擊。 術後患肢宜做零度位元牽引或肩人字石膏固定,

3周之後去除固定行康復訓練。

二、非手術治療

1、肩峰下撞擊征的非手術治療:非手術治療適用於1期和大多數2期肩峰下撞擊征患者。 早期用三角巾或吊帶制動, 在肩峰下的間隙注射激素能取得明顯止痛效果。 口服非甾體類消炎藥能促進水腫消退, 緩解疼痛, 同時可行理療。 治療2周症狀緩解後開始功能鍛煉(Codman鐘運動)。 3周後練習抬舉上臂。 症狀完全緩解後6~8周恢復體力活動或體育鍛煉。 Morrison等報導了非手術治療(口服NSAID, 肌肉等張、等長收縮鍛煉)的616例肩峰下撞擊征病例。 經過27個月的隨訪, 413例(67%)療效滿意;172例(28%)因療效差而手術, 手術後效果滿意;31例患者療效差但拒絕手術。 他注意到, 具有1型肩峰(扁平型)的患者要比2型(彎曲型)和3型(鉤狀)肩峰的患者更易獲得較好的療效。

2、非手術治療:非手術治療的時限在12~18個月不等。 關節鏡在肩峰下減壓術中的應用使手術操作的併發症減少, 因而非手術治療的時間可能適當縮短。 非手術治療的時間依患者的具體情況而定, 但大多數報導建議非手術治療的時間不應少於6個月。

3、肩峰下撞擊征的手術治療:手術治療指征是非手術治療失敗的2期和3期肩峰下撞擊征患者。 手術包括肩峰下減壓和肩袖修復兩部分, 肩峰下減壓術是首選, 它包括清理有炎症的肩峰下滑囊, 切除喙肩韌帶、肩峰的前下部分和肩鎖關節的骨贅甚或整個關節。 切除肩鎖關節並非常規進行, 只有當肩鎖關節有壓痛、肩鎖關節的骨贅被確定是撞擊征的部分病因時才具指征。

如今, 肩峰下間隙減壓手術可以由傳統的開放技術或Ellman的關節鏡技術完成。

現在動不動就有人得肩峰下撞擊征, 但是醫生說這是自己不注意生活細節造成的, 因為並不是所有人都這麼做, 在做之前一定要做檢查, 否則就是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