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菟絲子的作用功效——名家論述

①《本草經疏》:"五味之中, 惟辛通四氣, 複兼四味, 《經》曰腎苦燥, 急食辛以潤之, 菟絲子之屬是也, 與辛香燥熱之辛, 迥乎不同矣, 學者不以辭害義可也。

為補脾腎肝三經要藥, 主續絕傷、補不足、益氣力、肥健者, 三經俱實, 則絕傷續而不足補矣。 脾統血, 合肌肉而主四肢, 足陽明、太陰之氣盛, 則力長而肥健。 補脾故養肌, 益肝腎故強陰, 堅筋骨, 暖而能補腎中陽氣, 故主莖中寒精自出, 溺有餘瀝。 口苦燥渴者, 脾腎虛而生內熱, 津液因之不足也, 二髒得補, 則二病自愈。 寒血為積者, 勞傷則血瘀, 陽氣乏絕則內寒, 血隨氣行, 氣弱不能統血以行, 久而為積矣。 凡勞傷, 皆脾腎肝三髒主之, 肝脾氣旺, 則瘀血自行也。 "

②《本草匯言》:"菟絲子, 補腎養肝, 溫脾助胃之藥也。 但補而不峻, 溫而不燥, 故入腎經, 虛可以補, 實可以利, 寒可以溫, 熱可以涼, 濕可以燥, 燥可以潤。 非若黃柏、知母, 苦寒而不溫, 有瀉腎經之氣;非若肉桂、益智, 辛熱而不涼, 有動腎經之燥;非若蓯蓉、瑣陽, 甘鹹而滯氣, 有生腎經之濕者比也。 如《神農本草》稱為續絕傷, 益氣力, 明目精, 皆由補腎養肝, 溫理脾胃之征驗也。 "

③《本草新編》:"菟絲子, 可以重用, 亦可一味專用。 遇心虛之人, 日夜夢, 精頻泄者,

用菟絲子三兩, 水十碗, 煮汁三碗, 分三服, 早、午、晚各一服即止。 且永不再遺。 此乃心、肝、腎三經齊病, 水火兩虛所致。 菟絲子正補心、肝、腎之聖藥, 況又不雜之別味, 則力尤專, 所以能直入三經以收全效也。 他如夜夢不安, 兩目昏暗, 雙足乏力, 皆可用之一、二兩, 同人參、熟地、白術、山荑之類, 用之多建奇功。 "

④《本經逢原》:"菟絲子, 祛風明目, 肝腎氣分也。 其性味辛溫質粘, 與杜仲之壯筋暖腰膝無異。 其功專於益精髓, 堅筋骨, 止遺泄, 主莖寒精出, 溺有餘瀝, 去膝脛酸軟, 老人肝腎氣虛, 腰痛膝冷, 合補骨脂、杜仲用之, 諸筋膜皆屬於肝也。 氣虛瞳子無神者, 以麥門冬佐之, 蜜丸服, 效。 凡陽強不痿, 大便燥結, 小水赤澀者勿用, 以其性偏助陽也。 "

⑤《本草正義》:"菟絲為養陰通絡上品。 其味微辛, 則陰中有陽, 守而能走, 與其他滋陰諸藥之偏於膩滯者絕異。 繆仲醇謂五味之中, 辛通四氣, 《經》言辛以潤之, 菟絲子之屬是也, 與辛香燥熱之辛, 迥乎不同, 所解極為剴切。 《本經》續絕傷, 補不足, 益氣力, 肥健人, 於滋補之中, 皆有宣通百脈, 溫運陽和之意。 汁去面皯, 亦柔潤肌膚之功用。 久服則陰液足而目自明。 《別錄》所謂養陰強肌, 堅筋骨, 亦陰陽兩調之義。 莖寒精滑, 則元陽不適而至陰不攝也, 溺有餘瀝, 則腎陽不布而大氣不舉也。 若夫口苦燥渴, 明為陰液之枯涸, 寒血成積, 亦為陽氣之不宣,

惟此善滋陰液而又敷布陽和, 流通百脈, 所以治之。 以視地黃輩之專于補陰, 守而不走者, 固有間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