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飲食

肉桂與桂枝的區別有哪些呢?

桂枝和肉桂雖然都是很常見的東西, 但是由於二者的名字比較相近, 很多人容易將二者混淆, 其實肉桂和桂枝是完全不同的食物, 肉桂和桂枝都是來自于桂樹, 不過來源的部位是不同的, 桂枝在平時是可以用來治療感冒的, 但是肉桂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調味品, 主要是以食材為主的。

一、桂枝與肉桂的區別

1、肉桂和桂枝雖同屬於肉桂樹的產物, 但在中藥裡, 由於各自的藥用部位不同, 其性味功能主治與臨床應用也不盡相同, 故不能混為一談。

2、所謂肉桂, 是指將其樹皮去除最外層栓皮後的樹幹皮, 即是桂樹的老皮, 中醫將其形象稱為“肉桂”。 而桂枝入藥, 則僅取其帶木質心的嫩枝。

3、中醫認為, 二者雖均味辛、甘, 均能助陽散寒、溫經通脈、止痛, 均可治脘腹冷痛、風寒濕痹、陽虛水腫以及經寒血滯引起的痛經、經閉、月經不調等證。 但兩者的藥性是有區別的,

也就是溫陽的力量依次遞增。

4、桂枝性輕而走上, 肉桂性沉而入下, 所以在治療上感風寒時易用桂枝, 治療中下焦寒症取肉桂性沉而入肝腎。

二、桂枝的功效

發汗解肌, 溫經通脈。 治風寒表證, 肩背肢節酸疼, 胸痹痰飲, 經閉癥瘕。

1、成無己:泄奔豚, 和肌表,

散下焦蓄血。 利肺氣。

2、《醫學啟源》:《主治秘訣》:去傷風頭痛, 開腠理, 解表, 去皮風濕(末二字據《本草發揮》補)。

3、《本草經疏》:實表祛邪。 主利肝肺氣, 頭痛, 風痹骨節攣痛。

4、《藥品化義》:專行上部肩臂, 能領藥至痛處, 以除肢節間痰凝血滯。

5、《本草備要》:溫經通脈, 發汗解肌。

6、《本草再新》:溫中行血, 健脾燥胃, 消腫利濕。 治手足發冷作麻、筋抽疼痛, 並外感寒涼等症。

三、肉桂的功效

性大熱, 味辛、甘。 歸腎、脾、心、肝經補火助陽, 引火歸源, 散寒止痛, 活血通經。

1、用於陽痿、宮冷、心腹冷痛、虛寒吐瀉、經閉、痛經、溫經通脈。

2、主治 腎陽不足;命門火畏寒肢冷;腰膝酸軟;陽痿遺精;小便不利或頻數;短氣喘促;浮腫尿少諸證;命門火衰;火不歸源;戴陽;格陽;及上熱下寒;面赤足冷;頭暈耳鳴;口舌糜破;脾腎虛寒;脘腹冷痛;食減便溏;腎虛腰痛;寒濕痹痛;寒疝疼痛;宮冷不孕;痛經經閉;產後瘀滯腹痛;陰疽流注;或虛寒癰瘍膿成不潰;或潰後不斂。

3、溫腎壯陽用於腎陽不足的畏寒、肢冷、腰膝冷痛, 亦可用於腎不納氣的虛喘、氣逆;溫中祛寒用於脾胃虛寒的胃脘冷痛,

以及腹痛腹瀉, 常與乾薑、附子同用;溫經止痛能溫通血脈、散寒止痛, 用於寒凝氣滯引起的痛經、肢體疼痛。 本品辛甘大熱, 純陽燥烈, 善暖中下二焦而散寒止痛, 色赤入血又能鼓舞氣血生長, 故為脾腎陽虛、寒凝諸痛、氣血虛寒等症之要藥。

四、桂枝與肉桂的相同點

二者均有辛、甘味, 歸心、脾、肝及腎經。 均能散寒止痛, 溫通經脈, 可治寒凝血瘀證及風寒濕痹證等裡寒證。 還能助心、腎、脾之陽氣, 常用於以上三髒的陽虛證。 二者的辛溫之性較強, 易入營動血, 故不宜多用或久服;實熱內盛、陰虛陽亢、血熱妄行者應忌用, 孕婦應慎用;用時不宜久煎而宜後下。

五、桂枝與肉桂的不同點

肉桂辛甘大熱, 長於溫裡寒, 常用治裡寒證;還能補火助陽,

引火歸原, 又可治腎陽不足、命門火衰之畏寒肢冷、腰膝軟弱、夜尿頻多、陽痿宮寒、滑精早洩及虛陽上浮之虛喘、心悸等。 相比肉桂, 桂枝辛溫之性較小, 桂枝還入肺經, 而開腠發汗, 溫陽于衛分, 使營血暢旺於肌表, 故長於散表寒, 用於風寒表證和上肢肩臂疼痛證;還有助陽化氣、利水退腫之效, 可治腎與膀胱陽虛寒凝、氣化不行之小便不利、水腫及痰飲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