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孩子耳朵小眼

細心的家長會觀察到自己的寶寶, 耳朵上面會有一些小眼, 這種俗稱為倉眼, 表示這耳朵裡會有輕微的炎症和感染的跡象, 趁著沒感染太嚴重的時候, 家長需要帶著孩子到醫院去檢查一下, 有必要的話可能需要做一個小的手術, 平時也要做好耳朵的護理工作。

問題分析:

耳前的小眼, 俗稱倉眼, 醫學上叫耳前瘺管, 經常流膿說明耳前瘺管有炎症, 感染, 趁著還沒有感染嚴重, 局限在耳前瘺管裡, 建議做個小手術切除, 這時做手術切除, 完整, 不復發。 一旦讓感染發展, 周邊出現了明顯的紅腫, 那到時候還需要先切開引流, 控制後再手術, 而且手術很不容易切乾淨, 容易復發。 治療期間是禁忌飲酒及辛辣刺激食物, 不能沾水。

1、哺乳時, 最好讓寶寶採取半坐位

生完寶寶, 媽媽們都會比較辛苦, 因為有一短需要哺乳的時期, 因為寶寶的耳朵一般分為三種情況,

外耳, 中耳, 內耳。 中耳為一相對密封的氣腔, 平時, 當寶寶吃飯吞咽食物的時候, 突然打噴嚏或者哭泣時候, 為了讓中耳內外的氣壓恢復平衡, 咽鼓管便作瞬間開放。 考慮到寶寶的年紀太小, 耳部的器官沒有發育得很完全, 這時候假如你橫抱著寶寶餵奶或者奶瓶的考口過大等等, 都非常容易導致寶寶嗆奶, 並且誘發中耳炎。

專家提供正確的餵奶姿勢:假如您是坐在椅子上餵奶, 應該將寶寶斜抱在自己的懷中, 讓寶寶呈現半坐著的狀態, 媽媽一定要用手臂輕輕地將寶寶的上身和頭部支撐起來, 選取最適宜的角度。

2、給寶寶去醫院清理耳垢

假如寶寶的耳垢不是很多, 是不需要清理的, 但是時間久了發現而耳垢越來越多, 形成了團狀, 這時候就需要帶著寶寶到醫院清理耳垢。 有一些父母覺得小小的事情, 還要跑到醫院這麼麻煩, 於是就給自己寶寶清理了耳垢, 這樣的做法是很危險的。 因為家裡的燈光一般都是白熾燈, 父母都是跟著自己的感覺來清理寶寶的耳垢, 很容易造成耳部局部的損傷, 再來寶寶的年紀很小, 不一定都會安靜地配合你的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