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中醫怎樣把脈呢

中醫在世界醫學歷史上做出的貢獻是巨大的, 中醫注重養生和調理。 在中醫上, 把脈是看病的重要環節。 而中醫的把脈有四個要素, 分別是望、聞、問、切。 而如今隨著西醫的發展, 很多朋友一般看病都會選擇看西醫, 對於中醫的瞭解越來越少, 而有些朋友對於中醫怎樣把脈這個問題也存在很多問題。

中醫中把脈是個藝術。 望聞問切四門手藝的門道很深。

把脈是由動脈搏動的顯現部位(深、淺)、速率(快、慢)、強度(有力、無力)、節律(整齊與否、有無歇止)和形態等方面組成的。 脈象是中醫辨證的一個重要依據, 對分辨疾病的原因, 推斷疾病的變化, 識別病情的真假, 判斷疾病的預後等, 都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由於脈為血之府, 貫通全身, 所以體臟腑發生病變, 往往反映于脈, 有時在症狀還未充分顯露之前, 脈象已經發生了改變。

臨床主要運用“寸口診法”, 即切病人橈動脈的腕後部分。

《內經》中曾有“遍診法”和“三部診法”的記載, 近代臨床很少運用, 故不介紹。 脈診獨取寸口的理論根據有二:一是肺朝百脈, 脈會太淵。 即人體各經脈均會集於肺, 而寸口為手太陰肺經的循行部位, 其上之太淵穴, 是脈會之處, 所以有“脈會太淵”之說。 二是脾胃為各臟腑氣血之源, 各臟腑氣血之盛衰, 與脾胃功能之強弱有著密切的關係, 而手太陰肺經亦起於中焦睥功能之狀況。 因此, 全身臟腑經絡氣血之盛衰, 都可以從寸口脈上反映出來。

對於中醫怎樣把脈這個問題, 相信很多朋友看了以上的內容都有所瞭解了。 把脈關鍵是感受脈象的跳動, 根據脈象的變化而判斷病情。 雖然說如今中醫不及西醫發達,

但是中醫的文化卻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需要我們去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