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脾胃養生 穴位來調理
天氣在不經意間就熱了起來, 而我們的身體往往還沒有適應這突如其來的季節轉變, 於是脾胃就開始經常性的出現問題了:胃脹、胃痛、腹痛、腹瀉……面對脾胃的這些不適, 小編幫你準備了簡便易行的穴位護脾方, 不妨來試試吧。
溫補扶正四大穴
因為腎是先天之本, 脾胃是後天之本。 脾腎一虛, 正氣則虛, 邪氣則盛。 因此扶養正氣貴在溫補脾腎。 但中醫很多專家更主張補脾胃, 認為脾胃的強弱是決定壽命的關鍵。 《景嶽全書》中說:“土氣為萬物之源, 胃氣為養生之王, 胃強則強, 胃弱則弱, 有胃則生, 無胃則死, 是以養生家必當以脾胃為先。 ”通過調理脾胃, 能夠提高人的抗病能力, 對整體狀態進行調整, 可以防止衰老。
中醫認為, 溫補莫過於灸法, 能壯人陽氣, 益人真陰。 艾灸有6大功效:通經活絡、行氣活血、祛濕逐寒、消腫散結、回陽救逆、防病保健。 古人雲:“針所不為,
灸哪裡才能溫補脾腎呢?宋代醫家竇材《扁鵲心書》的一句話:“人于無病時, 長灸關元穴、命門穴、氣海穴、中脘穴……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年命矣。 ”這4個穴位是溫補脾腎、扶養正氣、延長壽命的要穴。
關元穴(位於下腹部, 前正中線上, 臍下3寸)是元氣出入的關卡;
氣海穴(位於下腹部, 前正中線上, 臍下1.5寸)是陰中之陽、元氣之海;
中脘穴(在上腹部, 前正中線上, 臍上4寸)能養脾胃;
命門(位於第二腰椎下兩腎俞之間)顧名思義, 是人體的生命之門, 具有溫煦、推動五臟六腑之陽氣的作用。
每天對這4個穴位艾灸10~20分鐘, 以皮膚發紅為宜, 可強壯元陽、理脾和胃, 增強抗病能力。
助人為樂足三裡
從中醫經絡學來看, 足三裡穴是胃經的合穴, 合穴即全身經脈流注會合的穴位, 治臟腑疾患, 尤其擅長治療腹部疾患。 足三裡穴可謂是一個多面手, 有通調百病的效果, 尤其是脾胃方面的問題。
不僅如此, 足三裡穴還是一個長壽大穴。 若經常刺激足三裡穴, 還有防病健身、抗衰延年的功效。 現代人平時應酬特別多, 飲食無規律, 夜生活過於豐富, 再加上平時工作壓力大, 因此胃腸方面最容易出問題, 如胃痛、胃脹等, 而解決這些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多刺激足三裡穴。
如何取穴呢?站立, 把同側手掌張開, 虎口圍住髕骨上外緣, 四指向下, 食指按在脛骨上, 中指尖所指的地方即是此穴。
按摩時, 用大拇指或中指在足三穴裡處按壓, 每次5~10分鐘, 以有酸脹、發熱感為宜。 很多上班族長時間坐著, 難免感覺體乏肢酸, 可在休息時敲打足三裡穴,
總的來說, 一般的消化系統疾病都可以從足三裡穴調治。 此外, 高血壓、糖尿病、頭痛、頭暈、產後乳汁不足等, 也可以通過每天按揉此穴來緩解。
腹瀉剋星有天樞
天熱出門在外, 或貪食冷飲,
若是因不潔飲食或感受寒冷發生腹瀉, 可以通過簡單的穴位療法來緩解。 其中, 天樞穴就是一個代表。 天樞穴是一個升清降濁的地方。 也就是說, 你吸收到腸胃裡面的營養物質,就在這裡開始分清與泌濁,營養精微被吸收了,糟粕之物則排出,可以說它是一個中轉站。
天樞穴在肚臍旁2寸處,為胃經要穴,也是大腸經的募穴,是陽明脈氣所發之處,具有健脾和胃、通調腸腑的功效,能治療很多疾病,如胃痛、腹瀉、便秘、消化不良、噁心嘔吐、月經不調等。
一般來說,便秘用摩法,即用手掌摩此穴周圍,順時針揉,以助腸蠕動;還可用兩拇指點按天樞穴,尤以左側天樞穴為要,從而促進排便。而腹瀉屬於寒性,可用灸法。灸時躺在床上,兩天樞穴各灸20分鐘,同時再灸神闕穴(即肚臍)數分鐘。
除了天樞穴外,還可灸關元穴和氣海穴,這兩穴都有培本固元的功效,對緩解腹瀉也很有功效。腹瀉時,我們還可以用生薑切成薄片敷在穴位上,再在上面進行艾灸,可以治療過敏性結腸炎。
你吸收到腸胃裡面的營養物質,就在這裡開始分清與泌濁,營養精微被吸收了,糟粕之物則排出,可以說它是一個中轉站。天樞穴在肚臍旁2寸處,為胃經要穴,也是大腸經的募穴,是陽明脈氣所發之處,具有健脾和胃、通調腸腑的功效,能治療很多疾病,如胃痛、腹瀉、便秘、消化不良、噁心嘔吐、月經不調等。
一般來說,便秘用摩法,即用手掌摩此穴周圍,順時針揉,以助腸蠕動;還可用兩拇指點按天樞穴,尤以左側天樞穴為要,從而促進排便。而腹瀉屬於寒性,可用灸法。灸時躺在床上,兩天樞穴各灸20分鐘,同時再灸神闕穴(即肚臍)數分鐘。
除了天樞穴外,還可灸關元穴和氣海穴,這兩穴都有培本固元的功效,對緩解腹瀉也很有功效。腹瀉時,我們還可以用生薑切成薄片敷在穴位上,再在上面進行艾灸,可以治療過敏性結腸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