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飲食

魚鱗怎麼刮好刮掉

生活中很多人都非常喜歡吃魚, 可是大家也會發現一個問題, 是吃魚雖然很輕鬆, 可是魚鱗和魚肚子裡的處理方法卻並不簡單, 一不小心很容易把手弄破, 這只會紮傷手, 血流不止的傷口還很容易感染, 還會影響到處理魚的進度, 所以大家就想瞭解一些小的妙招, 魚鱗想要刮的很輕鬆, 首先在方法上不能輸了技巧。

方法/步驟

我們的方法針對的是這種魚鱗較大排列整齊的, 比如家常食用的鯉魚, 草魚之類的。 我們需要的工具很簡單, 只需要我們的手來操作。 首先把魚敲昏(避免亂蹦), 在魚身上均勻的抹上一層醋;

然後把魚放在稍微大點的盤子裡。 仔細觀察可以看到, 魚鱗圓圓的非常整齊。 我們先從魚尾巴開始, 用大拇指頂住尾巴上的魚鱗沿著一排魚鱗往前推。 因為魚鱗很有韌性, 大家不用擔心傷到手或者指甲。

按照上述方法刮完一排,

再從魚尾開始刮另一排, 非常簡單方便, 刮完一面後把魚翻過來再刮另一面, 也是按照上述同樣的方法

等魚鱗都刮完後, 可以看到魚鱗都在盤子裡, 沒有濺得到處都是, 而且魚肉也沒有破損, 沒有影響到美觀, 然後把魚用清水沖洗乾淨, 倒掉盤子裡的魚鱗;

然後就可以去除魚的內臟, 清洗乾淨, 我們就可以按我們喜歡的烹飪方法做魚啦!方法是不是很簡單, 大家快去試試吧!

形態結構

不同種的魚的鱗片數量和排列也不一樣。

魚鱗的內部是緊密的纖維板層結構, 還有一層生物膜結構,以羥基磷灰石為主要成分的無機物主要分佈在魚鱗的表層。 對於魚鱗的結構,根據已有資料,推測與骨結構類似。 真骨類的魚鱗魚體側是纖維板層,表面是骨質層組成的薄形板狀構造。

盾鱗

盾鱗(placoid scale)軟骨魚類所特有的鱗片, 由棘突和基板兩部分組成。 各棘突均向後伸出於皮膚之外, 以手由後向前撫摸魚體皮膚, 則如摸砂紙一樣, 棘突外被一層釉質;基板埋在真皮內, 內有髓腔, 有神經和血管通入腔內。

在發生上, 釉質來自外胚層, 由表皮細胞所分泌;內層的齒質來自中胚層, 由真皮乳突的細胞所產生。 楯鱗和牙齒是同源器官, 牙齒同樣是由釉質和齒質形成, 其內也有髓腔。

硬鱗

硬鱗(ganoid scale)為硬骨魚類(鱘魚、多鰭魚、雀鱔等)所特有。

是由真皮形成的骨質板, 表面覆有一層堅硬的閃光質, 鱗多呈菱形, 成對角線排列。

圓鱗

圓鱗(cycloid scale)是一種骨質鱗, 由真皮演變而來。 鱗片略呈圓形, 前端斜插入真皮內, 後端游離, 彼此作覆瓦狀排列於表皮之下, 游離端圓滑, 故稱圓鱗, 見於硬骨魚(較為原始

多見於鯉科魚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