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下肢水腫艾炙哪裡

在這個看顏值的時代裡, 除了臉之外, 身材也很重要, 因此對於細腰、長腿受到了大眾的喜愛, 可是想要有大長腿並不是簡單的事情, 除了先天的條件之外, 後天的努力也是十分重要的, 而下肢的水腫就成了問題, 除了疾病引發的水腫之外, 長期長時間的站立或是坐, 都會引發靜脈回流障礙, 從而引發下肢的水腫, 那麼對於這個問題艾炙要怎麼解決了, 下面一起來瞭解一下吧。

下肢水腫多與脾、腎氣虛有關, 也有很多人的輕度下肢水腫是因為下肢靜脈曲張、靜脈回流障礙引起, 這一類下肢水腫多屬於瘀血阻絡。 早晨起床時較輕、下午或者晚上明顯的水腫, 常為久坐或久站加重了靜脈回流障礙的緣故。 非嚴重疾病引起的輕度水腫, 可試試艾灸和按摩, 若試用三五天無效, 應及時去正規醫院就診。

艾灸:給身體的小火爐添柴

傳統艾灸具有溫補脾腎陽氣的作用。

打個比方, 艾灸就是給身體裡的小火爐添了把柴火, 只有火燒得夠旺, 身體這個機器才能更好地工作。 否則, 身體裡多餘的體液就不能順利通過出汗或者小便排出, 從而導致過多的水停留在身體的相應部位, 這就是我們看到的水腫。 艾灸尤其適用於因為肺、脾、腎氣虛導致的輕度水腫, 尤其是顏面部和下肢的水腫。 另外艾灸也具有溫經通絡的作用, 所以也適合靜脈回流障礙導致的下肢水腫。

常用的艾灸方法有以下三種:

艾條灸將艾條點燃, 然後在穴位上進行熏灼, 艾條距離穴位1~2釐米, 以能耐受的熱度為宜。 一般常用的穴位是氣海穴、關元穴、命門穴、大椎穴、足三裡穴。 每個穴位艾灸5~10分鐘, 以局部皮膚發紅為宜。

艾盒灸將長短合適的艾條放入艾灸盒, 點燃後將艾灸盒放置在相應穴位外, 每次15~20分鐘即可。 常用艾灸部位有肚臍(神闕穴)、氣海穴、關元穴、命門穴、腎俞穴等。

隔物灸這種方法是先在穴位上放上藥物或用藥物做成的藥餅, 然後將艾炷放置在藥餅上, 再點燃艾灸。 這種方法既可發揮艾灸的作用, 又能發揮藥物的升陽作用。 常用的隔物灸有隔附子灸、隔鹽灸、隔生薑灸等。 每個穴位大約艾灸2壯~3壯, 也就是說依次放2~3個艾炷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