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清雞蛋的十種誤傳
誤區一:紅殼蛋比白殼蛋有營養。 過去人們一直認為紅殼蛋更有營養, 市場上紅殼蛋的價格也更貴。 檢測表明, 蛋殼的顏色和雞品種有關,
誤區二:農家蛋更營養。 真正的農家蛋(土雞蛋)可能會更好吃一些。 但檢測表明, 農家蛋的各個營養素含量並不比普通雞蛋更高。 另外, 放養土雞的產蛋環境衛生狀況不好把控, 雞蛋受到糞便污染的可能性較大。
誤區三:“初生蛋”和“功能蛋”更有營養。 一般來說, 雞在生長期130~160天之內所產的蛋都會被稱為初生蛋。 沒有任何檢測證據表明, 初生蛋的營養素含量比普通雞蛋更多。 實際上, 初生蛋個頭較小, 每個約40克, 因重量不夠標準, 在國外是不允許出售的。 功能蛋是指通過飼料技術使雞蛋富含鋅、碘、硒、鈣等營養素。 這聽起來很好, 但實際上, 因為沒有標準也不好檢測, 很多產品都有過度宣傳之嫌。
誤區四:蛋黃越黃營養越好。
誤區五:毛雞蛋是滋補品。 毛雞蛋即“死胎蛋”, 是雞蛋孵化至半途的胚胎, 在很多地區常作為滋補品食用。 實際上, 毛雞蛋營養價值並不高, 而且往往含有很多致病菌。
誤區六:煮雞蛋時間越長越好。 吃雞蛋最好的狀態是蛋清已經凝固, 而蛋黃處於半凝固或流動的狀態。 這樣既可以保證消化吸收率, 又可以避免營養素損失。
誤區七:生吃雞蛋更有營養。 生吃雞蛋會干擾生物素(一種B族維生素)的吸收, 雖然偶爾生吃雞蛋不會導致生物素缺乏,
誤區八:產婦要多吃雞蛋。 產婦坐月子時大量吃雞蛋是我國一個習俗, 但在食物豐富的今天, 已經不再適用。 產婦應該保證食物多樣性, 除了每天吃一兩個雞蛋, 還要吃肉類、奶類、豆類、糧食和果蔬, 以達到膳食平衡。
誤區九:雞蛋不宜和豆漿一起吃。 主張這個說法的人認為, 大豆中含有胰蛋白酶抑制物, 會影響蛋白質在體內的消化吸收。 但大豆製成豆漿後, 胰蛋白酶抑制物在加熱的過程中被破壞, 和雞蛋一起吃沒有任何問題。
誤區十:感冒時不能吃雞蛋。 感冒發燒時, 人體能量消耗較大, 抵抗力就會下降, 也吃不下什麼東西, 缺乏營養, 適當補充雞蛋等蛋白質比較高的食物, 對身體的恢復是有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