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胃濕熱的症狀及食療方
很多人去看中醫時, 中醫都說有腸胃濕熱證, 那麼, 這個腸胃濕熱到底是怎麼回事?腸胃濕熱吃什麼好?看看下面文章的介紹。
脾胃濕熱的原因
中醫認為, 人體正氣不足是這個病症的內在原因, 脾胃濕熱證的形成, 雖然病因病機有多種, 但脾胃功能狀態是決定因素。 正氣不足, 脾胃虛弱, 不能正常運化穀物水液, 水反為濕, 穀反為滯, 濕和滯久則化熱, 可形成濕熱;同時各種疾病因素很易引發虛弱之脾胃功能失調而生濕熱。
感受外邪由於脾胃的生理特性, 濕邪和燥邪易侵犯脾胃。 脾為濕土, 為“受濕之區”, 濕邪最易傷脾;胃為燥土, 喜潤惡燥易患燥病, 燥為陽熱之邪, 燥甚則熱, 胃熱脾濕結合即為濕熱。 六淫的其他外邪如外感風熱, 在脾虛失運內有蘊濕的情況下, 外感風熱與內蘊濕, 結合亦成濕熱。 正如薛生白所雲:“太陽內傷, 濕飲停聚, 客邪再致, 內外相引,
腸胃濕熱的症狀
腸胃濕熱:病起急驟, 噁心頻發, 嘔吐吞酸, 腹痛陣作, 瀉下急迫, 便行不爽, 糞色黃褐而臭, 口渴欲飲, 心煩, 尿短赤少, 舌苔黃膩, 脈淆數或滑數。
脾胃濕熱, 病證名。 亦稱中焦濕熱。 多由感濕邪或飲食不節、過食肥甘, 釀成濕熱, 內蘊脾胃所致。 症見脘腹痞滿、體倦身重、大便溏泄、身熱口苦、渴不多飲、尿少而黃, 甚至面目皮膚發黃如橘子色, 舌苔黃膩, 脈濡數。 治以清熱利濕為主。
腸胃濕熱怎麼辦
脾胃濕熱見症多端, 胃脘疼痛, 嘈雜灼熱, 口幹不欲飲, 饑而不欲食, 小便色黃, 大便不暢是脾胃濕熱的辨證要點。 對此症的治療應本著清熱不礙利濕,
腸胃濕熱食療方
一、茵陳五苓散方藥
葛根10克、黃芩10克、黃連6克、木香10克、茯苓12克、車前子10克、白扁豆10克、薏苡仁15克、荷葉10克、生甘草6克。
二、四神豬肚湯
材料:茯苓、淮山、芡實、蓮子燉豬肚
做法:
1、豬肚要用鹽水來清洗乾淨內面的粘性分泌物,
2、用紫砂鍋來隔水燉的, 我試過用隔水燉出來的湯水味道更加的鮮美!
3、燉的時間應當控制在兩到三個鐘, 因為我是用高壓鍋來燉的, 就是兩個鐘頭燉出來的豬肚已經是很好吃的了。
三、素燒苦瓜
新鮮苦瓜200克, 切絲, 先用開水浸泡片刻以去苦味,
四、赤小豆薏米飲
赤小豆30克、薏米30克, 加清水文火燉煮30分鐘後取100毫升汁液, 再燉30分鐘後倒出剩下的100毫升汁液, 將兩次的汁液攪勻, 溫飲或涼飲。
五、金針冬瓜湯
幹金針菜20克, 切段, 開水浸泡20分鐘後與50克冬瓜絲入沸湯, 片刻即好, 加鹽、味精, 點幾滴香油。
上面為大家介紹了腸胃濕熱的症狀及食療方, 日常生活中我們一定要注意自己的飲食習慣, 少吃油膩的食物, 定時吃飯、規律排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