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調理三焦中成藥

沒有專業知識的人, 可能對於三焦這個特有的名詞都感到不是非常熟悉。 其實三焦也是中醫學上所存在的一個特殊的名詞, 它主要是指人體肺臟中所存在的一些現象, 因為人體在中醫學上人體髒主要分為上中下三焦。 而三焦又是一個容易發生濕氣積聚和燥熱的地區, 因此治療三焦的中成藥物有哪些呢?

濕熱病是外感濕熱邪氣致病, 所以祛濕清熱是治療的基本大法。 因為濕邪易於困阻脾胃, 阻滯氣機, 所以在治療中還要配合健脾醒胃, 理氣行滯法。

三焦濕熱吃什麼中成藥好呢?

1.祛濕清熱

(1)辛溫宣透, 芳香化濕

本法簡稱辛宣芳化法, 適用于上焦濕熱證候, 是指用辛溫芳香, 輕揚宣透之品, 化濕透熱以宣肺氣, 疏通肌腠, 使腠理通達, 微有汗出, 則濕邪可漸從小汗而解, 濕祛則熱不獨存, 也隨汗出而散。 常用中成藥物如:藿香、白芷、蘇葉、香薷、蒼術等,

佩蘭、青蒿、金銀花雖然不是辛溫藥物, 但具有芳香宣化之功, 臨床中也可以配入, 這就是吳鞠通所說的“治上焦如羽, 非輕不舉”在濕熱病臨床治療中的具體體現。

(2)辛溫開郁, 苦溫燥濕

本法簡稱辛開苦降法, 適用於中焦濕重於熱的證候, 是指以入中焦的辛溫與苦溫藥物相配,

辛開苦降, 燥濕化濁, 調理脾胃, 使之恢復升降平衡。 常用藥物如半夏、蒼術、砂仁、白蔻仁、草果、厚樸、枳實、大腹皮、陳皮、白術等, 這就是吳鞠通所說的“治中焦如衡, 非平不安”在濕熱病臨床治療中的具體體現。

(3)苦寒清熱燥濕

本法適用於中焦濕熱並重或熱重於濕的證候, 是指選用苦寒之品, 以達到清熱燥濕的目的。 常用藥物如黃芩、黃連、梔子等。 應當說明的是, 治療濕熱病使用苦寒藥應當審慎, 必須屬熱重於濕者才可使用, 如果屬濕熱並重者, 應當辛溫、苦溫與苦寒同用, 以辛開苦降, 清熱與燥濕並施。 如果濕邪重者, 苦寒藥應當忌用, 防其冰伏濕邪, 反而使病勢難解。

(4)淡滲利濕

本法適用于下焦濕熱證候,

是指用淡滲之品利尿滲濕, 使濕熱從小便而驅。 常用藥物如滑石、通草、茯苓、生薏苡仁、澤瀉、豬苓、車前子等。 如果是下焦熱重於濕者, 可以在淡滲利濕之中選加苦寒泄熱, 通利水道的苦寒清利之品, 如梔子、木通、竹葉等。

(5)兼顧三焦

因為濕熱易於彌漫三焦, 臨床上除了針對病變中心部位進行治療外, 還必須兼顧三焦, 也就是說, 治上焦不忘中、下焦, 治中焦不忘上、下焦, 治下焦不忘中、上焦。 這也正是臨床處方中辛宣芳化、辛開苦降與淡滲利濕藥物常常並用的原因所在。

2.健脾益氣, 醒胃消導

脾主運化而升清, 胃主受納而降濁。 在濕熱病中, 濕熱邪氣最易困阻脾胃而致升降失司, 消磨、運化功能障礙, 所以治療時應當在祛濕清熱之中配入健脾益氣之品,

如茯苓、生薏苡仁、白術等;醒胃消導之品, 如砂仁、白蔻仁、山楂、神曲、麥芽、炒薏苡仁等。

3.理氣行滯, 開通肺氣

濕邪重濁黏滯, 易於阻滯氣機, 氣機不暢則水道不通而濕不能去, 所以治療中必須配入理氣行滯藥物以宣暢氣機, 使氣行則水濕也隨之而行。 常用藥物如厚樸、枳實、大腹皮、陳皮、藿香梗、蘇梗等。 肺主通調水道, 肺氣開通則水道通暢而濕熱邪氣有出路, 所以治療濕熱病常配入開通肺氣之品, 如杏仁等。 此外, 辛宣芳化藥物輕揚宣透, 也有開通肺氣之功。

三焦濕熱病初愈的患者, 機體功能尚未復原, 起居也應當謹慎, 要注意慎勞作, 避寒保暖, 既不可過勞, 又不可觸冒風寒, 以防勞複、感冒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