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養生 立夏衣裳單薄忌
立夏節氣常常容易感覺到燥熱, 人們就衣單被薄在外不注意立夏的保養, 即使體健之人也要謹防外感, 老年人更要注意避免氣血瘀滯, 以防心臟病的發作。
立夏“鬥指東南, 維為立夏, 萬物至此皆長大, 故名立夏也。 ”此時太陽黃經為45度, 在天文學上, 立夏表示即將告別春天, 是夏日天的開始。 人們習慣上都把立夏當作是溫度明顯升高, 炎暑將臨, 雷雨增多, 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 立夏後, 是早稻大面積栽插的關鍵時期, 而且這時期雨水來臨的遲早和雨量的多少, 與日後收成關係密切。 農諺說得好:“立夏不下, 犁耙高掛。 ”“立夏無雨, 碓頭無米。 ”民間還有畏忌夏季炎熱而稱體重的習俗, 據說這一天稱了體重之後, 就不怕夏季炎熱, 不會消瘦, 否則會有病災纏身。
江西一帶還有立夏飲茶的習俗, 說是不飲立夏茶, 會一夏苦難熬。 早在古代的君王們也常在夏季初始的日子,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夏三月, 此謂蕃秀;天地氣交, 萬物華實”。 夏三月是指從立夏到立秋前, 包括立夏、小滿、忙種、夏至、小暑、大署六個節氣。 立夏、小滿在農曆四月前後, 稱之為孟夏(夏之初), 天氣漸熱, 植物繁盛, 此季節有利於心臟的生理活動, 人在與節氣相交之時故應順之。 所以, 在整個夏季的養生中要注重對心臟的特別養護。 《醫學源流論》曰:“心為一身之主, 臟腑百骸皆聽命於心, 故為君主。 心藏神, 故為神明之用。 ”在中醫文獻中對心解釋為血肉之心和神明之。 血肉之心即指實質性的心臟;神明心, 是指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
心的生理功能:主血脈, 主神志。 心主血脈包括了主血、主脈兩方面。 血指血液, 脈指脈管, 又稱經脈, 是血液運行的通道。 心臟和脈管相連, 形成一個密閉的系統, 成為血液迴圈的樞紐。 心臟不停地跳動, 推動血液在全身脈管中迴圈無端, 周流不息, 成為血液迴圈的動力。 而血液運載的營養物質能供養全身使五臟六腑、四肢百骸、肌肉皮毛以及整個全身都得到營養, 以維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心臟功能正常則脈象和緩有力, 節律均勻, 面色紅潤光澤;若心臟發生病變, 則會出現血流不暢, 脈管空虛而見面色無華,
主神志, 既是心主神明, 有稱心藏神。 所謂的神, 中醫學對其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的神, 是指整個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 它涵概了人體的形象、面色、眼神、言語、應答、肢體活動的姿態等;而狹義的神,
心的生理特性表現出:其一,心為陽髒而主陽氣。也就是說心為陽中之太陽,心的陽氣能推動血液迴圈,維持人的生命活動,使之生機不息,故喻之為人身之“日”。《醫學實在易》稱:“蓋人與天地相合,天有日,人亦有日,君父之陽,日也”。心臟的陽熱之氣,不但維持了本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對全身有溫養作用。“心為火髒,燭照萬物”故凡脾胃之腐熟運化,審陽之溫煦蒸騰,以及全身的水液代謝、汗液的調節等等,都與心陽的重要作用分不開;其二,心與夏氣相通應。即人與自然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自然界的四時陰陽消長變化,與人體五臟功能活動是相互關聯、相互通應的。心通于夏氣,是說心陽在夏季最為旺盛,功能最強。
心的生理特性表現出:其一,心為陽髒而主陽氣。也就是說心為陽中之太陽,心的陽氣能推動血液迴圈,維持人的生命活動,使之生機不息,故喻之為人身之“日”。《醫學實在易》稱:“蓋人與天地相合,天有日,人亦有日,君父之陽,日也”。心臟的陽熱之氣,不但維持了本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對全身有溫養作用。“心為火髒,燭照萬物”故凡脾胃之腐熟運化,審陽之溫煦蒸騰,以及全身的水液代謝、汗液的調節等等,都與心陽的重要作用分不開;其二,心與夏氣相通應。即人與自然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自然界的四時陰陽消長變化,與人體五臟功能活動是相互關聯、相互通應的。心通于夏氣,是說心陽在夏季最為旺盛,功能最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