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飲食

玉米營養價值高 為啥難上宴席

玉米為啥沒能混入春節食譜?

傳統中國以農耕為主, 年節重在兩端, 一是祭祀, 二是吃喝。 這或者連累了玉米, 被看成是窮人食品, 難入大宴。

祭祀的目的是慎終追遠, 感念祖先, 而吃喝則是難得的放縱。 中國有漫長的專制歷史, 在相當時期, 熟人聚餐超3人即違法, 會受到法律的制裁。 因為皇權忌諱人們橫向聯繫, 希望每個人都成為原子態的個體, 這樣即使有人反抗, 也會很快被制服。 當然, 在落後的官僚體制中, 這樣的法律很難被嚴格執行, 然而, 農耕社會生產能力弱, 普通人平日想吃也吃不起, 只能趁年節挖空心思過把癮。

奇怪的是, 明清時代的主糧玉米一直未能混入春節食譜。

玉米雖屬舶來品, 但大米、麵粉也都是從國外傳入的, 今天人們已坦然接受, 我們的傳統主糧粟(小米)、黍(大黃米)、麻、雕胡等, 反而很少能在餐桌上看到。 與玉米同期傳入的花生早就站穩了腳跟,

名菜“宮保雞丁”等如果沒有它, 便不算正宗。 在今天, 大多數水果、蔬菜的原產地都來自異域, 如果沒有它們, 節日的餐桌將異常寂寥, 可見, 玉米的外籍血統並不是問題。

有人認為, 玉米是粗糧, 怎麼能在節日吃呢?這個說法有一定道理, 玉米雖富含煙酸和煙醯胺, 但不宜被人體吸收, 必須在煮粥時加入適量的堿, 使其轉化為人體能吸收的養分, 否則會引發糙皮病(又稱癩皮病), 在相當時期裡, 中國人並不知道這一點, 這本來可能引發災難性的後果, 但奇怪的是, 歷史上中國並沒有像歐洲那樣, 發生糙皮病一度氾濫的情況。

問題的關鍵在於中國人普遍食用黃豆或豆製品, 它可以有效預防糙皮病, 而歐洲人因對植物蛋白過敏率大大高於中國人,

故食用黃豆較少, 在肉蛋奶等供應充分地區, 尚能平安, 如果供應不充分, 立刻會出現問題。

受糙皮病流行的影響, 歐洲人普遍認為玉米缺乏營養, 可中國人恰恰相反, 認為玉米富含營養, 那麼, 為什麼在春節食譜中卻沒有它的身影呢?

這也許與“棚民”有關, 玉米引入中國後, 其產量並不高於稻米, 初期在平原上種植者不多, 但它突出的優點是耐寒, 適合在山區生長, 故明清時出現了許多棚民, 他們游離于傳統社會之外, 自種自收, 不用納稅, 由於流動性極強, 成為社會不安定因素, 被官方、民間所鄙視。 這或者連累了玉米, 被看成是窮人食品, 難入大宴。 美味的玉米本可製作出許多花樣, 可中餐在這方面的嘗試卻一直不多。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歐洲, 由於山區遊民以玉米為主食, 所以玉米被一些人看成是低檔食物, 雖然當時歐洲人已經知道吃玉米應該加堿, 但他們還是宣稱玉米味道粗劣, 只配做飼料。 直到今天, 絕大多數歐洲人仍然不吃玉米。

玉米本不懂尊卑, 卻因人的尊卑意識, 成了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