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養生

乍暖還寒 應保護關節為先

張老伯喜歡爬山, 覺得爬山既能鍛煉筋骨, 還能緩解退休後的空虛。 可近段時間, 張老伯感覺下山或下樓時右腿關節疼痛使不上勁兒, 胯關節疼痛。 就診時醫生發現, 張老伯的關節已經出現退行性骨關節病。

春季乍暖還寒, 伴隨著氣溫的回升, 眾多的風濕病人就會面臨難過的季節。 春季是四季中最為變化無常的季節, 由於溫度、濕度、氣壓的變化波動較大, 許多病人在此期間對氣象要素的變化適應性差, 抵抗力弱, 極易引起疾病或使病情加重。

春季多風, 中醫認為“風為百病之長”, “風邪善行而數變”。

因此, 在風濕病中很多病人關節疼痛呈遊走性竄痛的特點, 並且可以挾其他病邪侵襲人體, 如“濕邪”、“寒邪”等。 中醫藥對於風濕病的預防和治療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經驗。 祖國醫學認為關節炎屬於中醫“痹證”範疇, 是由於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人體, 閉阻經絡, 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以肌肉、筋骨、關節發生酸痛、麻木、屈伸不利, 甚至關節腫大灼熱等症狀的疾病。 通常會把氣候的異常變化看做是致病因素之一。 那麼, 春天如何保護您的關節呢?

保暖為主

春季氣溫雖然逐漸回升, 但晝夜溫差加大, 冷熱無常。 很多病人在每年春分前後或二到四月發病、加重或者惡化。 而有些人早早脫掉冬裝, 換上輕便漂亮的春裝, 愛美女性更是迫不及待地穿上超短裙、絲襪,

這對健康來說是不利的。 往往會因不能適應氣溫變化而導致關節炎症的發生, 出現關節疼痛、怕風、怕冷等症狀, 甚至誘發其他疾病。 民間亦有“春捂秋凍”、“二月休把棉衣撇, 三月還有梨花雪”之說, 這也是人們長期積累的經驗。 “春捂”有利於抵禦風寒, 有利於適應春季冷暖的變化。 膝關節對冷空氣的刺激更為敏感, 遭受冷空氣侵襲後, 關節局部容易出現麻木、酸痛等症狀, 容易引起關節炎。

預防為先

應在關節炎發作前, 採取預防措施。 中醫自有“治未病”之說, 說明預防疾病發生、發展的重要性。 中醫認為可以在春分時節進行穴位的埋針或者中藥貼敷的治療, 利用針具或者藥物激發穴位經氣,

調節和增強臟腑功能, 從而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 減少發病幾率。 如果出現病情變化, 也可以採用中藥的外敷、針刺、溫灸、拔罐、薰蒸、熏洗、藥浴等療法進行辨證治療。 比如關節著涼受寒時, 及時應用中醫療法, 可以減輕關節的病痛, 起到祛風散寒, 除濕止痛, 活血通絡的功效。

適當鍛煉

合理鍛煉可以增強免疫力, 預防外邪的侵襲。 春天空氣清新, 這種環境最有利於吐故納新, 充養臟腑。 在運動上, 動作宜舒展、暢達、緩慢, 運動量不宜過急或過大。 我國古代著名長壽醫學家孫思邈指出:“養生之道, 常欲小勞”, 所以, 春天時, 運動要切忌過度, 以免大汗淋漓而傷陽氣, 可以選擇傳統養生術, 如八段錦、太極拳, 或者慢跑、登山、騎車等活動。 而骨性關節炎患者,

則要注意少從事負重運動, 避免爬山、爬樓梯等。

飲食調養

“藥補不如食補”, 由於春天人體新陳代謝加快, 營養消耗增加, 因此應多選用既生髮又富有營養之食品, 如黃豆芽、豆腐、豆豉、大麥、大棗、魚類、蛋類、花生、香蕉、蜂蜜之類;由於冬季新鮮蔬菜較少, 攝入維生素不足, 聚積一冬的內熱要散發出去, 所以還要多吃一些新鮮蔬菜, 如春筍、春韭、芹菜、枸杞頭、香椿頭等, 可清熱瀉火、涼血明目等。 而痛風性關節炎患者要避免動物內臟、海鮮類、酒類的攝入, 少吃大魚大肉, 多吃清淡的食品。 總之, 春節飲食宜清淡富營養且易消化, 少吃油膩煎炸及辛辣刺激的食品。

情志養生

春季裡要力戒動怒, 思想上要豁達開朗, 心胸寬闊,

身體要放鬆, 要舒展自然, 順應春季“生髮”之性。 尤其是中老年人, 保持樂觀情緒, 則精氣不易耗散, 形體不致衰憊。 總之, 如果有了關節症狀, 病人應及時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