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耳神經受損還能恢復嗎

因為一些噪音或者是疾病等因素, 一些患者是會出現耳神經受損的情況。 一般來說, 耳神經受損是很難恢復的。 但是患者通過治療或者是努力鍛煉, 可以讓耳神經受損的情況有一定的好轉。 一般來說, 耳神經受損, 如果影響患者的聽覺的話, 患者可以選擇佩戴助聽器進行輔助。

聽神經由耳蝸神經和前庭神經組成, 兩者一起經內耳道至內耳, 故常可同時受損, 表現為聽覺與平衡覺兩方面的症狀, 雖兩者為同一神經的兩種不同組成部分, 但對病因的反應不甚一致。

助聽器, 使用助聽器將聲音放大, 以幫助傳導性或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的患者, 尤其是在正常言語頻率聽力下降者。 助聽器亦可説明高頻率聽力下降為主的患者或單耳聽力下降者。 助聽器由微音器收集聲音, 放大器增加音量, 揚聲器傳導經過放大的聲音。 嚴重聽力損失患者通過配帶助聽器仍聽不到聲音者可行耳蝸植入術。

植入物由插入耳蝸的電極和置於顱骨內的內驅動器組成, 與外驅動器、語言處理器、話筒連接。 話筒收集聲波, 處理器將聲波轉換為電衝動, 通過外驅動器傳至內驅動器, 然後傳到電極, 電極電流刺激聽神經。

耳蝸植入並非像正常耳蝸那樣轉換聲音, 對不同患者產生不同程度的效果, 可幫助某些患者進行唇讀, 有的患者可區別某些單詞, 有的患者可聽電話。 耳蝸植入還可幫助聾人收聽和區別環境聲音和警報信號, 如門鈴聲、電話和鬧鐘聲音。 耳蝸植入對近期發生的聽力損失或成功地使用過助聽器者更為有效。

損害聽神經因素

噪音會損害聽神經

聲音傳導的通路是這樣的:聲音信號經過外耳道-鼓膜震動-聽骨(錘骨、鐙骨、砧骨)-內耳的液體震動-耳蝸毛細胞發生電衝動-聽神經-大腦中樞聲音感受器, 於是我們聽到了聲音。 這個環節中的任何一個部分出了問題, 都可能聽不到聲音。 以往影響聽力的主要是工業噪音,

而由於隨身聽的發明, 造成聽神經損害的元兇已經變為音樂。 長時間、大音量的音樂通過損害內耳的毛細胞、聽神經纖維、聽神經元以及內耳的微血管痙攣, 損害聽力。

聲音對聽覺的傷害主要分兩類:一是突然而來的巨大聲響, 如燃放爆竹;另一種是慢性噪音, 長時間在高噪音下工作, 聽覺不知不覺受到傷害。

壓力

壓力很可能導致突發性耳聾, 是神經性耳聾的一種, 多為突然一側耳朵聽不到了, 可能同時伴有耳鳴、耳朵悶脹的感覺等。 發病機制:壓力、疲勞、情緒激動、病毒感染等因素導致肌體腎上腺素分泌增加, 內耳微循環的小動脈痙攣、收縮, 導致內耳缺血、缺氧, 造成內耳病變, 導致內耳感音部分的損害, 引起聽力下降。

藥物

能損害聽神經的常用抗生素有鏈黴素、雙氫鏈黴素、慶大黴素、卡那黴素、紫黴素、新黴素、萬古黴素、妥布黴素、春雷黴素等。 其他一些常用藥也可損傷聽神經導致耳聾, 如阿斯匹林、速尿心得安、利尿酸、奎尼丁和抗驚厥藥等。 如果這些藥聯合應用,

在藥品的相互作用下, 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率還會增加。

疾病

中耳炎、聽神經瘤、耳硬化症等都是可能直接導致聽力損失的疾病, 通過早期治療, 多數人可以避免耳聾。 耳蝸神經損害的原因:常見的有神經炎、腦膜炎、外傷、中毒、腫瘤、動脈硬化、某些遺傳病與中耳、內耳疾病等。 前庭神經損害的原因:中毒、血液迴圈障礙(基底動脈硬化症、高血壓等)、神經炎、腫瘤、外傷、脫髓鞘病、內耳病等。 由於病因不同其發病機理亦各不相同, 可以是脫髓鞘、炎細胞浸潤、細胞變性及壓迫等。

遺傳

50%的耳聾是遺傳的, 也就是先天性聽神經受損, 有基因基礎。 有些孩子出生時是能聽見的, 後來也會失去聽力。 人工耳蝸技術能把外界的聲音變為電子的聲音信號直接作用於聽神經, 通過訓練可以和正常孩子一樣說話和生活。

通過訓練可以和正常孩子一樣說話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