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公族如何面對疲勞
“過勞傷害”絕非“不足為慮”的“疥癬之疾”,乃是人類健康的“達摩克利斯劍”,應該引起辦公族的高度重視,並將其置於與其他疾病(如心臟病、癌症等)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予以預防。下面就是預防醫學專家告訴你應該採取的若干對策: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連結
招式一:按生物鐘規律作息
所謂生物鐘,是指人體內各個器官所固有的生理節律。人體內的生物鐘約有100多種,在大腦的統一指揮下協調各器官的功能,並規範著人的活動,如睡眠與覺醒、記憶與思維的漲落、體力與精力的興衰等。一個人只有按照自身的生理節律來安排作息,絕對不能違反、干擾這種節律。例如,晚上10點準時上床入睡;早上6點左右起床;7點進早餐;9-11點精力充沛、記憶力強,是你工作或學習的大好時機;12點進午餐;而下午1-3點體溫下降,荷爾蒙水準趨弱,人需要放鬆,最好午睡半小時;3-5點乃是繼上午9-11點之後的又一個精力與體力的高峰期;6點左右進晚餐;7-9點的記憶力最佳,是一天中第三個學習或工作的黃金時間段;而10點又到該入睡的時候了。如果你反其道而行之,晚上熬夜,中午不睡午覺,三餐不定時,則你將整天昏昏沉沉,疲憊不堪。總之,你務必要記住科學家的名言:順生物鐘者昌。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連結
招式二:強化三餐營養
足量且平衡的營養是辦公族保持旺盛精力抵抗疲勞的又一“秘密武器”。人體對養分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概括起來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與礦物元素五大類。這就要求我們在安排一日三餐時,一要品種多樣化,二要各品種之間的比例均衡,偏廢不得。當然,也不排除在保持“平衡”原則的前提下,根據各個年齡段的生理特點對營養物質作出某些調整,以便更好地為健康服務。如20-30 歲期間增加鐵、鎂等礦物元素以及維生素C的攝入量;30-40 歲期間增加葉酸與鈣的攝入量;40歲以上除繼續增加鈣、鎂以及維生素的攝入外,尚應注意補足硒、硼等微量元素和優質蛋白。必要時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硒的藥物製劑,或者精氨酸、鳥氨酸等氨基酸製品。但鐵元素例外,應當適度限制攝入,以免鐵質過多危害血管與心臟。至於具體食品,美國營養學家建議你無論在哪個年齡段,都不要忘記雞肉、豆類、菠菜、魚類、草莓、香蕉、燕麥片、海帶、脫脂優酪乳等幾種,因為它們富含能量,能幫助你避免過勞傷害,保證機體這台發動機高效率運轉。
招式三:主動尋求快樂
過勞不僅是體力不濟的表現,失望、焦慮、恐懼、神情沮喪等也可使人精力衰竭,心理性過勞就是如此。南斯拉夫醫學博士波卡斯為此所奉獻的“錦囊”是多笑。他認為笑是最佳的“精神鬆弛劑”,10分鐘大笑能使人全身放鬆45分鐘,男子每天應笑14-17次,女子應笑13-16 次。當然,這種笑應是發自內心,自然而坦誠。因此,應多與有幽默感的人接觸,多看相聲、小品、富有喜劇色彩的影視節目,主動求樂。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連結
招式四:堅持合理運動
運動醫學專家認為,要想保持持久旺盛的精力,需要經常運動,以增加體能儲存,每週散步4-5次,每次30-45 分鐘,或一星期進行3-4次溫和的戶外活動,每次30分鐘,都是必要的。剛開始時,你也許會感到運動後更為疲勞,這正說明你的機體需要調整,堅持一段時間後便會慢慢適應,體能會逐漸增加,抵抗疲勞的能力會得到強化。
招式五:學會主動休息
列寧有一句名言:不會休息就不會工作。這句話精闢地概括了休息與工作之間的辯證關係,也是現代人拒“過勞傷害”於體外的“靈丹妙藥”。
什麼叫“會休息”呢?現代科學賦予的含義是主動休息,即在身體尚未出現疲憊感時就休息。這是一種積極的休息方式,比起累了才休息的被動休息法有著質的進步。科學實驗證明,人體持續工作愈久或強度愈大,疲勞的程度就愈重,產生的“疲勞素”就愈快、愈多,消除的時間也就愈長,這正是“累了才休息”的傳統休息方式效果差的奧妙所在。主動休息則不同,不僅可保護身體少受或不受"疲勞素"之害,而且能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具體可從以下幾點做起:
其一,重要活動之前抓緊時間先休息一會兒。如參加考試、競賽、表演、主持重要會議、長途旅行等之前,應先休息一段時間。
其二,保證每天8小時睡眠,星期天應進行一次“整休”,輕鬆、愉快地玩玩,為下一周緊張、繁忙的工作打好基礎。
其三,做好全天的安排,除了工作、進餐和睡眠以外,還應明確規定一天之內的休息次數、時間與方式,除非不得已,不要隨意改變或取消。
最後,重視並認真做好工間休息,充分利用這段短短的時間到室外活動,或做深呼吸,或欣賞音樂,使身心得以放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