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山人參怎么吃
其實現在一些食物都放入了中藥,而且大多數都具有很好的滋補作用,這不僅僅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去調節體質,保持身體的健康,野山人參在選擇的時候一定要辨別其中的外觀還有形態,另外很多人更關注的是其中的使用方法是怎么樣的,因為了解使用方法,會讓我們更容易吸收其中的營養。
野山參
野山參野生于深山密林土壤較堅硬的環境中,長年受自然環境影響,在山參的各個部位都形成較特殊的形態。
特征
1. 山參蘆莖(根莖)秋脫春生,年復一年,莖基殘留,并緩慢生長。因此,生長年久莖蘆較其他參蘆為長,此蘆習稱"雁脖蘆"。蘆一般可分為3段:頂端第一段為新脫落的莖痕。形如"馬牙",邊緣棱較平齊,中心凹陷,習稱"蘆碗"或"馬牙蘆";第二段為近十年間脫落的莖基,蘆左右交錯層迭而生,蘆碗邊緣有明顯的棱脊,習稱"對花蘆";第三段為遠年的莖基脫化而成,不再顯蘆碗,而呈圓柱形,習稱"園蘆"。園蘆上有緊密的環球棱皺。
一般可認為每一棱皺是生長一年的標記,由此可以得出山參的生長年限。還有一種蘆細長如線,至上端始變粗,習稱"線蘆"。無論是馬牙蘆、對花蘆、園蘆、線蘆,上面多生有小疙瘩瘤,這是山參蘆的特點。
2.生長年限較久的山參上多生有參艼1~3根,兩根以上的根多為左右互生。山參艼一般粗短,兩端尖細形如棗核或蒜瓣,習稱"棗核"、"蒜瓣"。體垂直向下伸延,這是山參的特點。
3.山參體(主根)有"橫靈體"和"順苯體"之分,習稱"武形"和"文形"。橫靈體多呈短橫體、疙瘩體、菱角形。順苯體多是紡錘形或圓柱形。無論橫靈體或順苯體一般均較粗短,主根長4~6厘米。直徑0.5~2.5厘米。主根和蘆頭近乎等長或短于蘆頭,肩下垂,習稱"溜肩膀"。
4.山參紋在主根上部,橫環紋生長緊密,紋深而細,呈黑褐色,習稱"螺旋紋"。有時環紋伸延至主根的中部或下部,習稱"一紋到底"。
5.山參皮呈淡黃白色,習稱"皮細似錦"或"細結皮"。
6.山參腿(支根)一般有1~2根,最多3根,腿短,上粗下細,分檔處(與主根交叉處)多呈八字形,寬闊而不并攏。
7.山參須(須根)疏失,清秀而不散亂,須根上生有多數小疙瘩瘤,習稱"珍珠須"、"珍珠點"或"珍珠疙瘩皮條須"。
8.山參味甜微苦,嚼之有清香感。
9.山參主體堅實,須根柔韌。主根折斷面呈白色,有放射狀裂隙,形成層是黃色。
移山參
移山參系采集較小的山參,移植于宜于山參生長的山林中,經移栽10余年后,再挖出,參形略有變異,品質不及野山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