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飲食

客家炒大腸

客家炒大腸是比較有名的一道菜,選擇新鮮的豬大腸,選擇其他的一些調味品來進行型制作。豬大腸是豬的內臟,很多人都比較喜歡吃,它的味道是比較好的,而且營養功效也是不錯的,還有人體所需的多種微量元素和蛋白質,營養價值也是很好的,下面我們就來簡單的了解一下客家炒大腸的做法。

客家炒大腸

大腸300克,色拉油5大匙,姜2片辣椒2個,味噌2大匙,水30毫升,醋2茶匙。

制法:1、大腸用筷子翻面并用面粉搓揉后沖水,翻回正面后再用面粉搓揉并沖水洗凈,倒入2大匙色拉油拌抓后再用水洗凈,大腸即清洗完畢。

2、把洗好的大腸切成小段,辣椒切粒,味噌與水調勻備用。

3、3大匙油放入炒鍋中加熱后,加入姜絲及辣椒粒拌炒后,改大火,加入大腸快炒2分鐘。

4、加入調水的味噌及2大匙醋拌炒,待湯汁稍開即起鍋盛盤。

豬大腸的功效與作用

豬大腸是一種動物的內臟,這種食材雖說看起來不太好看,但是吃起來味道還是不錯的。豬大腸不僅味道好,它的營養元素和食療功效也是非常多的。下面,我們就來具體的了解一下關于豬大腸的那些食用功效與作用吧!

豬腸含有大量人體必需的鈉、鋅、鈣、磷、鉀等元素,還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和適量的脂肪,營養價值很高。豬腸是用于輸送和消化食物的,有很強的韌性,并不像豬肚那樣厚,還有適量的脂肪。根據豬腸的功能可分為大腸、小腸和腸頭,它們的脂肪含量是不同的,小腸最瘦,腸頭最肥。而豬大腸有潤燥、補虛、止渴止血之功效。可用于治療虛弱口渴、脫肛、痔瘡、便血、便秘等癥。

除了極富營養價值,豬大腸的食療價值也是很高的,主要表現在:豬大腸性寒,味甘;有潤腸,去下焦風熱,止小便數的作用。用豬大腸治療大腸病變,有潤腸治燥,調血痢臟毒的作用,古代醫家常用于痔瘡、大便出血或血痢。如《仁齋直指方》和 《奇效良方》中的豬臟丸,《本草蒙筌》中的連殼丸等,皆是用于治療直腸病變的名方,其中均用到豬大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