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的毒性
大家不要被半夏具有詩意的名字所迷惑,雖然當下能夠起到緩解咽喉腫痛,化痰止咳的作用,可是在半夏中還含有一定的毒性,所以中醫在使用半夏入藥的時候都會經歷反復漂洗,將半夏中的毒性有效減輕。對于需要服用半夏來治療身體疾病的患者來說,一定要來了解到關于半夏的具體毒性。
半夏,是一味醫生們常用的中藥,也是醫生們特別謹慎使用的一味藥材,認為其毒性強,都用經過多次漂洗、炮制后的半夏,如姜半夏、清半夏等,生半夏少有人用。
半夏,有毒性,生品戟人喉嚨,像一排針在刺喉嚨一樣,那刺激感,小真真至今記憶猶新。
半夏,可燥濕化痰,降逆止嘔。對于一些濕痰咳嗽等有較好的治療作用。近代以來,大家對于藥物的毒性問題越來越重視,對用量和炮制品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對于半夏的使用也越來越謹慎。
半夏雖然有毒,但是在經過炮制后,毒性大減,我們是否可以辯證的看待半夏的毒性問題呢。
有毒不可怕,可怕的是一聽到有毒就恐慌。
01 半夏的確有毒
半夏最早見于《神農本草經》中
“主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喉咽腫痛,頭眩胸張,咳逆腸鳴,止汗。”
最早關于半夏的毒性,有明確說法的,在陶弘景《名醫別錄》中提到“半夏,生微寒,熟溫,有毒”。自這之后,醫書記述半夏也多提到他的毒性問題。
古人對于半夏的毒性問題是廣泛認可的。在使用時,多須經過處理后再使用。漢代張仲景用半夏,用沸水洗多次,至無滑膩感,來減弱半夏的毒性。
后漫長歷史中,出現了多種炮制方法來減弱毒性。現在主要保留了法半夏、清半夏、姜半夏等的炮制方法,用白礬水或石灰水等浸泡后,漂洗得到。
半夏產生刺激作用的成分主要是草酸鈣針晶。他既不溶于水中,也不溶于有機溶劑中,在酸性或堿性溶液中易溶。
可見古人用堿性的石灰水等浸泡、漂洗是有一定依據的。
古代炮制方法沒有這么成熟的時候,醫生們用配伍和控制用量來減弱半夏的毒性。
以生姜與半夏配伍后可以減弱半夏的毒性,也使其更加適用于病證。比如小半夏湯中,用生姜和半夏兩味藥治療痰飲內停,心下痞悶,嘔吐不渴,及胃寒嘔吐,痰飲咳嗽等。
可見,古人一直對半夏的毒性問題都比較重視。但并沒有因為他的毒性問題影響中醫的用藥,古籍中記載了許多運用生半夏的方劑。
02毒半夏能用嗎?
現在大家一聽說,某某有毒,就視若猛虎,一概不用。
“是藥三分毒”,廣義上來說藥物本身就帶有一些毒性,用藥偏頗就會帶來一些不良反應。想要避免毒性問題,重要的還是掌握藥性,靈活運用,而不是不用。
現在藥典雖然收錄了生半夏這種規格,現在很少有人使用。古人的炮制方法沒有那么成熟時,對于生半夏的運用卻比我們多了不少呢。
張仲景的《傷寒論》記載
用生半夏“不嘆咀,以湯洗十數度,令水清滑盡,洗不熟有毒也”。
意思是直接用沸水洗至不滑手后入藥,如半夏瀉心湯。
奪命散出自《醫宗金鑒》
方中用巴豆,白芷,半夏,葶藶,生南星四味藥。治療臟腑閉證,謂風邪中臟腑之閉證也。腹滿閉,謂腹滿二便閉也。兼以神昏口噤不開,結痰喉間不下。
這里的半夏治重癥,使其吐下,用生半夏化痰。
桂麝散出自《藥蘞啟秘》
用麻黃、細辛、肉桂、豬牙皂、生半夏、丁香、制天南星、麝香、冰片,溫化痰濕,消腫止痛。主治一切陰疽,流注。
大半夏湯《本草綱目》記載用于治療嘔吐反胃
方用半夏三升、人參三兩、白蜜一升、水一斗二升和,揚之一百二十遍。煮取三升半,煮溫服一升,日再服。
古人用生半夏的不少,并不因其毒性而畏懼。生半夏在用法上和炮制的半夏有些許不同。
半夏炮制品的毒性相對減弱,藥效有些不同。如清半夏作用偏于化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