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飲食

嬰兒服用抗生素有什麼副作用

隨著人們對於健康意識的提升,對於抗生素的使用也越來越嚴格。對於嬰兒們來說,使用抗生素並不是明智的選擇,抗生素雖然可以壓制住疾病,但是對於免疫系統會有破壞性的影響。嬰兒身體很孱弱,如果使用過量的抗生素可能會讓機體,更容易導致疾病的侵襲。那麼,嬰兒服用抗生素有什麼副作用呢?

誤區一:紅腫熱痛就用抗生素

日常生活中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景:在孩子發燒咽痛或者外傷(割傷、摔傷、燙傷)的時候,有些家長為了預防發炎,會給孩子吃點抗生素,以達消炎的目的。

事實上,誘發炎症的因素很多,總的可分為四大類:生物因素(如細菌、病毒、寄生蟲),物理因素(如熱、輻射),化學因素以及免疫因素。

這些炎症中,只有由細菌引起的炎症,使用敏感的抗生素才會有效,而這類情況只占炎症比例中的少部分。如果炎症並不是由細菌引起的,就沒有必要用抗生素,用了也不起作用。

誤區二:感冒、腹瀉用抗生素

普通感冒是病毒引起的,用抗生素無法對抗病毒,而且普通感冒屬於自愈性疾病,做好護理才是關鍵。只有明確是細菌感染的情況下,才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

腹瀉最常見的原因也是病毒感染,當寶寶發生腹瀉時,最重要的是預防和阻止脫水,大多數情況下也都沒有必要使用抗生素,亂用抗生素還可能破壞腸道菌群和諧,加重腹瀉。

誤區三:輸液效果肯定更好

同樣的藥物,相比於口服製劑,靜脈輸液發揮作用所需的時間是會短一些,但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靜脈輸液帶來的風險也比口服藥更高。

但還是要提醒家長,雖然不要盲目相信輸液好,但也不要一味排斥輸液,寶寶是否需要輸液,應該交由專業醫生進行判斷。

誤區四:劍豪就收,不按療程服用

“是藥三分毒”,大概是大部分人對藥物最深刻的認識。遇到要吃藥的情況,總是各種謹慎糾結,生怕被藥“毒”到,稍有好轉,就想停藥。但是,使用抗生素一定要按照醫囑或說明書中標注的劑量和療程服用。

發生細菌感染時,吃過幾天抗生素,感染的症狀就會明顯減輕,但這個時候細菌一般還沒有被徹底清除。如果隨意停藥,不僅細菌沒辦法完全消滅,已經好轉的病情也可能會因為這些殘餘細菌而再度加重。同時如此反復,相當於增加了細菌對藥物的適應時間,容易促使細菌對這種藥物產生耐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