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針灸除濕氣效果好嗎

在傳統的中醫中,針灸是一種比較重要的治療方式,也是一種對於人體副作用少且治療比較溫和的一種治療方法。針灸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艾灸就是其中之一。採用針灸療法中的艾灸,可以很好的去除濕氣。那麼,艾灸哪些穴位可以有效去除濕氣呢?下文將帶大家詳細瞭解!

一、合穀穴

取穴:在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一手的拇指第一個關節橫紋正對另一手的虎口邊,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處。

做法:艾灸距離穴位3-5釐米,灸至穴位暖和、微微發紅即可,10次為一療程。每次艾灸10-15分。

原理:合穀穴是大腸經的總開關,合穀名意指大腸經氣血會聚于此並形成強盛的水濕風氣場。可升清降濁,疏風散表,宣通氣血。

二、足三裡穴

取穴:位於外膝的下3寸、脛骨外側一橫指左右的位置。

做法:取穴,艾灸10-15分鐘,灸至穴位暖和、微微發紅即可。需堅持一段時間,很快可以看到祛濕的效果。

原理:足三裡是一個強壯身心的大穴,有疏風化濕、調節機體免疫力、調理脾胃的作用。

三、曲池穴

取穴:完全屈肘時,位於肘橫紋外側端處。

做法:用大拇指指腹點揉該穴2-5分鐘,也可四指併攏拍打該穴至局部皮膚微紅為度。

原理:曲池穴是大腸經的濕濁之氣聚集的地方,此穴為手陽明大腸經合穴,可以清利濕熱,調理大腸氣血,對“濕熱”引起的蕁麻疹、急性胃腸炎效果很好。

三、解溪穴

取穴:足背與小腿交界處的橫紋中央凹陷中,當拇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

做法:每日對解溪穴艾灸15分鐘,堅持一段時間,能夠很好祛濕。

原理:這個穴位是全身祛痰祛濕的穴位,對於解除下肢的水腫有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