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苓理中湯
大家可能對於茯苓理中湯不是十分瞭解,但是對於貧血的人說,對於茯苓理中湯就比較的熟悉了。其實,茯苓理中湯是一種中藥藥材,主要是用來治療貧血陰寒之症。就一般來說,茯苓理中湯更多的是給女性脾臟性寒,以此來去除脾臟裡面的寒氣,濕氣等等。下面具體介紹。
太陰提綱,以誤下為治禁。因陽明實熱證則宜下,太陰虛寒,則不可下也。
太陰病證,以不渴為重點標誌,因陽明熱證,熱能耗津傷液,故口渴;太陰虛寒,陽虛濕盛,因而口不渴也。
然太陰陽明,病位同主大腹,其主證如腹滿、腹痛、吐逆等,二者皆可出現,故證情最多混淆,必須提出鑒別。
太陰腹滿,病屬中虛髒寒,故“腹滿時減,複如故”;陽明腹滿,病屬腑熱結實,故“腹滿不減,減不足言”,也就是說,苟不用通下之法,使燥實得下,則腹滿減輕程度很少。
太陰吐逆,因脾虛中寒,運化不及,故腹滿而吐,其勢較緩(霍亂病吐利,例外);陽明嘔吐,因熱勢衝激,逆而上行,多呈食已即吐之狀,是其病勢較為急迫。
太陰中虛,使脾之轉輸運化功能不健,故食不下;陽明腑實,腸道燥屎結硬,則不能食。
太陰虛寒,為腹滿時痛,陽明腑實,則腹滿硬痛,苟不用下法,則腹痛難以緩解。
太陰病以“自利益甚”為病之重點;陽明病重點為大便硬,但太陰有陰結而大便硬者;陽明亦熱有利或屬熱結旁流而呈大便硬稀少之狀者。
然太陰虛寒,脈多緩弱無力,舌苔白而或膩,腹部清冷,喜暖畏寒,面色既白,神情倦怠,小便清白,大便稀塘,口不渴,或渴喜熱飲。
陽明實熱,則脈多滑數或沉實有力,舌苔黃燥而幹,面色熱赤,腹部灼熱,小便短赤,大便結硬,如屬熱利,則大便臭穢,或呈裡急後重之狀,並有口乾燥,思冷飲等,以此為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