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中藥砂仁有效化濕健脾養生

陽春砂分佈於廣東、廣西、福建和雲南等省區,尤以廣東陽春縣所產為地道,深受國內外歡迎。綠殼砂主要分佈於雲南省。海南砂分佈于海南省和雷州半島。陽春砂、綠殼砂和海南砂現皆有栽培,以陽春砂植範圍最廣。

陽春砂呈橢圓、卵圓形,略顯三棱,長1.5~2cm,直徑1~1.5cm。表面棕褐色,密生刺狀突起,果皮薄而軟,種子成團。氣芳香而濃烈,味辛涼,微苦。綠殼砂和海南砂形狀與陽春砂相似,但三棱形較明顯,直徑略小,表面片狀,果皮厚而硬,種子團較小,子粒也較小。砂仁品質以、堅實、仁飽滿、氣味濃厚者為佳。

砂仁的由來

關於砂仁的由來還有個傳說呢。在很久以,廣東西部的陽春縣發生了一次大範圍的牛瘟,全縣境內方圓百里的耕牛一頭一頭地病死,惟有蟠龍金花坑附近村莊一帶的耕牛,卻沒有發瘟,而且頭頭強健力壯。當地幾個老農感到十分驚奇,便召集一帶牧童,查問他們每天在哪一帶放牧?牛吃些什麼草?牧童們紛紛爭說:“我們全在金花坑放牧,那兒生長一種葉子散發出濃郁芳香、根部發達結果實的草,牛很喜歡吃。”老農們聽後,就和他們一同到金花坑,看見那裡漫山遍野的生長著這種草,將其連根拔起,摘下幾粒果實,放口中嚼之,有一股香、甜、酸、苦、辣的氣味,使人感到十分舒暢。大家品嘗了以後,覺得這種草既然可以治牛瘟,是否也能治人病?所以就挖了這種草帶回村中,一些因受了風寒引起胃脘脹痛、不思飲食,連連呃逆的人吃了後,效果較好。後來人們又將這種草移植到房屋前後,進行栽培,久而久之成為一味常用的中藥。

砂仁藥用價值高

砂仁是一種芳香化濕、醒脾開胃的常用藥物,味辛性溫,入脾、胃、腎經,有行氣化濕、溫脾、止瀉、安胎等功效。李時珍對砂仁的評價是:“補肺醒脾,養胃益腎,理元氣,通滯氣,散寒飲脹痞,噎嗝嘔吐,止女子崩中,除咽喉口齒浮熱,化銅鐵骨哽。”中醫認為,凡是胸脘痞悶、腹脹食少、腹痛泄瀉、胎動不安、妊娠惡阻等諸疾,都需用砂仁配合其它中藥材來治療。

砂仁藥膳味芳香

砂仁入食也堪稱妙品,用砂仁烹製的春砂肉、春砂雞、砂仁肚條、砂仁粳米粥、砂仁內金橘皮粥、砂仁鯽魚湯等,均是有名的藥膳。用砂仁加工的春砂蜜、春砂糖、春砂醋等,獨具風味,頗受歡迎;用陽春砂的花、葉、莖與茶葉製成的砂仁茶,芳香宜人,開胃養顏,頗具地方特色,乃是上乘的保健飲料。

現介紹兩款砂仁藥膳:

砂仁粳米粥:砂仁9g,粳米100g。取粳米入鍋中熬成粥,將砂仁研成末後入鍋,煮開5~10分鐘即可食用。須注意,每小碗粥中加入生薑汁10ml。每日服1~2次。對腹中虛痛、嘔吐、上氣呃逆脹痛、腹脹食少等症有效。

砂仁肚條膳:砂仁末10g,豬肚1000g,胡椒粉3g,花椒5g,生薑15g,蔥白15g,豬油50g,料酒50g,味精3g,濕澱粉20g,鹽5g。將砂仁烘脆後打成細末待用;豬肚洗淨,下沸水鍋,焯透撈出,刮去肉膜;另將鍋中倒入清湯,放入豬肚,再下薑、蔥、花椒煮熟,打去泡沫,撈起豬肚待冷切成肚條。將原湯500g燒開,下入肚條、砂仁末、胡椒粉、料酒、豬油,再加味精調味,用濕澱粉著芡炒勻,起鍋裝盤即成。此膳益氣健脾,消食開胃。豬肚有補脾胃的作用,又輔以化濕醒脾、行氣和胃的砂仁等配合,適用於脾胃虛弱,食欲不振,或食少腹脹的人食用。 (圖片來源:C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