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和黃芪能一起喝嗎
眾所周知葛根是一種適宜各個年齡層次,具有養生促進促進脾胃健康,排濕等多重作用。黃芪陽是一種常見的具有補脾胃、養血,解毒等功效的藥食同源的食材。那麼能否將葛根與黃芪一起食用呢?之所以講到這一個問題,是因為中醫中藥認為很多藥物是相互配伍的,只有合理配伍,不相沖,才能發揮最大的養生功效。
1/9黃芪與金銀花
黃芪補氣升陽,益氣托毒解毒。金銀花清熱解毒涼血,能透達,為治療瘡瘍腫毒要藥。二藥補清合伍,補不助熱,清不傷正,托毒清解之功顯著。瘡瘍腫毒,瘡口久不癒合收口;糖尿病易生瘡癤,時發時愈,用治頗宜。慢性腎病,久病氣虛,熱毒蘊結,腎功能損害,蛋白尿不得消除,二藥合用益氣扶正,托毒解毒,不傷正不助濕熱。慢性肝炎,久病氣虛,餘熱未淨,肝功能損害,也宜選用,有益氣解毒護肝之效。
2/9黃芪與山藥
黃芪補益脾氣。山藥益脾氣養脾陰固精。二藥合用,補不滯氣,養不膩滯,共奏益脾氣養脾陰之效。此為施金墨治療糖尿病的有效配伍,可降低血糖。治療潰瘍病,辨證選用二藥,有補氣止血作用,有利於潰瘍的癒合。
3/9黃芪與丹參
黃芪補益肺脾元氣。丹參活血化瘀,養血。二藥合用,益氣與活血並用,氣旺血行,血行氣也旺,共奏益氣活血之功。中風後遺症、胸痹心悸、肢體麻木等屬氣虛血瘀者用為要藥。肝硬化腹水、肝脾腫大、腎炎腎病水腫,癥瘕積聚屬氣虛血瘀者均宜選用。再生障礙性貧血、消渴屬氣虛血瘀者也用為要藥。
4/9黃芪與當歸
黃芪補益脾肺元氣,鼓舞氣化。當歸養血,和血活血。氣旺血生。二藥合用,補氣以生血,氣血雙調。氣血調和,使陰火可斂可降。
5/9黃芪與益母草
黃芪益氣行水,托毒運毒。益母草活血祛瘀,利水消腫,解毒。二藥合用補通兼施,補不壅滯,通不傷正。臨床用於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征屬氣虛水血瘀滯者,隨證配伍二藥,有較好消水腫、消蛋白尿、降血壓、改善腎功能等作用。肝硬化腹水屬氣虛血瘀水聚者,用之有較好療效。
6/9黃芪與葛根
黃芪補肺脾,升清陽。藥理研究表明,黃芪有擴張血管、降低血壓的作用,其作用機制是對抗腎上腺素,且有利尿作用。葛根升清陽,鼓舞胃氣上行,生津。藥理研究證明,葛根能增加腦及冠狀動脈血流量,對垂體後葉素引起的心肌缺血反應有抑制作用。二藥合物,一補氣升陽,一升清活血,相輔相成,共奏益氣升清,通血脈止眩暈之功。
7/9黃芪與桑葉
黃芪甘溫益氣,固表止汗,補氣攝血。桑葉甘寒清宣,疏解肺衛風邪,清熱而宣燥氣。《丹溪心法》稱之“焙乾為末,空心半飲調服,止盜汗”。《本草從新》謂之“止血……止盜汗”。二藥甘寒甘溫並用,補固清宣並施,補不壅滯,清宣不耗散,相輔相成,共奏固表清宣止汗,益氣輕清止血之功。用於各種虛證的自汗、盜汗,氣血陰、陽虛所致汗證均可選用。
8/9黃芪與防己
黃芪補氣運濕,升陽固表。防己通經絡水濕,泄降行水。二藥合伍,益氣升提與降泄通行並用,外宣內達,通行諸經,降泄不耗正,相輔相成,共奏益氣行水,固表祛濕之功。臨床用於肌表氣虛,肌腠風水逗留,肌膚浮腫,周身困重麻木,關節痹痛,汗出惡風等症。為治療腎炎腎病氣虛濕滯浮腫之要藥。防己對消除局部黑斑,尤以目眶周圍黑斑有效。
9/9黃芪與麻黃、細辛
細辛散風寒,激發腎氣,以化水飲。黃芪補益脾肺,益氣行水。麻黃宣通肺氣。三藥合用,一宣肺開上源,一下通腎氣,一補脾運中,分上中下三焦,肺脾腎,扶正祛邪並施,相輔相成,共奏補脾宣肺激發腎氣化水之功。臨床用於慢性腎炎急性復發屬肺脾氣虛,外邪犯表內侵少陰腎經者,較為適宜。細辛能激發腎氣,對陽虛不能溫化水濕,在方中加入細辛激發腎氣,能使虛弱陽氣獲得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