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中暑艾灸哪裡

夏日炎炎,雖然現在已經慢慢的步入到了初秋,但是烈日的熱情在白天還是絲毫沒有一點的減弱,所以大部份的人們在這種高溫的天氣下基本上都會待在家中,可是有些朋友卻做不到,所以當在高溫的天氣下時間過長或是身體不能適應外界的高溫時,就很容易會出現中暑,那麼對於中暑要怎麼處理呢?中醫裡的傳統艾炙在中暑時要怎炙那個地方呢?下面一起來瞭解一下吧。

1、中暑能艾灸嗎

能。

中醫觀點裡,中暑正是正氣耗損,甚則清竅被蒙,經絡之氣厥逆不通而出現神昏痙厥。如津氣耗散過甚,會虛脫致死。而艾灸療法則能補充元陽之氣,可排除寒濕,祛除火氣。艾灸的純陽之氣進入人體後,風寒,濕暑,燥或等邪氣被天地之雙重陽趕出體外,使身體得以輕鬆,從而有效緩解中暑症狀。

中暑艾灸哪裡

1、陽暑

陽暑取穴:大椎、曲池、合谷、內關、足三裡

大椎穴:正坐低頭,該穴位於人體的頸部下端,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若突起骨不太明顯,讓患者活動頸部,不動的骨節為第一胸椎,約與肩平齊。

曲池穴:屈肘成直角,當肘彎橫紋盡頭處;屈肘,於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的中點處取穴。

合穀穴:在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或以一手的拇指指骨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間的指蹼緣上,當拇指尖下是穴。

內關穴:內關穴是手厥陰心包經的常用腧穴之一,位於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足三裡:位於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淺層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

2、陰暑

陰暑取穴:腎俞、神闕、氣海、關元、陰郤、太淵

腎俞穴:採用俯臥姿勢,腎俞穴位於人體的腰部,當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寬處。

神闕穴:在臍中部,臍中央。

氣海穴:採用仰臥的姿勢,氣海穴位於人體的下腹部,直線連結肚臍與恥骨上方,將其分為十等分,從肚臍3/10的位置,即為此穴。

關元穴:它在肚臍眼的正下方,臍下三寸,也就是自己的手,橫放四肢的位置。

陰郤穴:位於前臂掌側,當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緣,腕橫紋上0.5寸。主

太淵穴:在腕掌側橫紋橈側,橈動脈搏動處。或仰掌,當掌後第一橫紋上,用手摸有脈搏跳動處的橈側凹陷者中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