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中藥麻黃的中毒表現和急救治療

麻黃為麻黃科植物草麻黃、中麻黃或木賊麻黃的草質莖。為中醫最常用的解表藥。

1.中毒原因用藥不對症或用量過大是中毒的主要原因。凡表虛自汗、陰虛盜汗,或腎不納氣之喘咳,以及失眠、高血壓之患者,均應慎用或禁用,絕不能因其中毒量較大,而草率從事;其次,古人用麻黃入湯劑,宜先煎或久煎,去其水上浮沫,亦可降低其毒性。並且要注意麻黃與許多化學藥物有配伍禁忌,如強心苷、腎上腺素類、吩噻嗪類等。

2.毒性數據麻黃水提物小鼠腹腔注射,其LD50為650mg/kg。麻黃揮發油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為1.35mg/kg。小鼠口服麻黃堿的LD50為400mg/kg,口服d-麻黃堿的最小致死量為116mg/kg。據動物實驗,用麻黃堿給家兔l0mg/kg以作靜脈注射,能引起痙攣不安和呼吸困難,增至50mg/kg體重,可使家兔死於心室纖顫和呼吸衰竭。

3.毒理作用麻黃引起中毒反應的機制,主要是麻黃堿抑制單胺氧化酶的活性,使腎上腺素和腎上腺素能神經的化學傳導物質的破壞減慢,引起交感神經系統和中樞神經遞質的破壞減慢,從而引起交感神經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興奮,對呼吸中樞和血管運動中樞的影響尤為顯著。對周圍擬交感神經的作用,可使心肌興奮,收縮力增強,應激性提高和傳導加速,心跳加快,心排血量增加,周圍小動脈收縮等,故引起血壓升高。但大劑量應用時,則導致心臟抑制。麻黃堿可使膀胱括約肌的張力增高,而見排尿困難,興奮、瞳孔括約肌鬆弛,而出現瞳孔散大等,重症中毒時,則表現為呼吸和心臟抑制,終因呼吸衰竭和心室纖顫而死亡。

4.表現為交感神經興奮,引起心動過速、室性早搏等心律不齊。大劑量中毒可抑制心臟,引起心率緩慢。臨床上常見的自覺症狀有,胸悶、心悸、氣促、煩躁不安、出汗,同時心窩部脹痛。心絞病病人用此藥可引起心絞痛發作。

(2)神經系統:中毒早期表現為精神興奮、失眠、煩躁不安、震顫、焦慮、譫妄、頭痛、發熱等症狀。嚴重中毒時可引起視物不清,瞳孔擴大、昏迷、呼吸困難、驚厥。一般認為麻黃的提取物麻黃堿對汗腺分泌作用不顯著,但臨床上有個別病例使用麻黃堿180mg即引起強大的發汗作用,並伴體溫增高(38~39.2℃)。

據臨床報告,少數患有消化系統疾病,如慢性胃炎者服用麻黃堿可引起興奮、周身不適、頭痛、畏寒、耳鳴、胸悶、流涕、心悸、周身發麻、大汗不止、眩暈、眼脹、瞳孔散大、體體溫升高等不良反應。國內有報導誤用麻黃堿達800mg,引起頭暈、心慌、氣短、乏力,視物模糊、震顫、瞳孔散大、排尿困難,但並未出現昏迷。

(3)消化系統:主要為上腹脹痛、噁心、嘔吐。由於麻黃堿對胃腸道平滑肌有鬆弛作用,可引起進食或吞咽困難、飯脹、便秘、腸鳴音減弱症狀。

(4)泌尿系統:能使膀胱括約肌痙攣致排尿困難。

(5)過敏反應,據報導有服葛根湯引起全身皮疹,並伴有低燒。皮疹呈多發性出血性丘疹,或形成集簇之紅斑,進而可發展成為水皰、膿皰,引起出血壞死、潰瘍而遺留瘢痕、色素斑等。此方去麻黃後同一人服用無此反應,說明過敏反應系麻黃引起。有人以麻黃微量(20mg)研末作誘發試驗,內服5小時後於兩側前臂出現麻疹樣紅斑過敏反應。

5.搶救與治療

(1)洗胃、導瀉:應立即予以1:4000高錳酸鉀溶液洗胃,繼服50%硫酸鎂導瀉;另外,碳酸氫鈉能提高pH值,減少麻黃堿的吸收,亦能鹼化尿液,促進麻黃堿的排泄,故也可用碳酸氫鈉溶液洗胃。

(2)輸液:靜脈滴注10%葡萄糖液、5%葡萄糖鹽水以促進毒物排泄。

(3)補鉀:對心律紊亂者可用10%氯化鉀口服。

(4)鎮靜劑:煩躁不安、震顫、焦慮、譫妄、驚厥者可口服或肌內注射苯巴比妥鈾、安定等。

(5)對大汗不止或嘔吐較劇者,用酚妥拉明或阿托品同時注射。

(6)血壓過高、心絞病者,用降壓劑,如肌內注射或靜脈滴注利血平,口服或含服心病定等血管擴張劑。

(7)心律失常多為室性早搏,可用利多卡因、異搏定等。

(8)體溫過高者,可用物理降溫或服用解熱劑。

(9)過敏的治療。口服撲爾敏10mg,3次/日;或肌內注射苯海拉明25mg,或靜脈注射葡萄糖酸鈣,口服腎上腺皮質激素如強的松、地塞米松等。局部可用膚輕鬆等塗擦皮膚。

(10)中草藥治療:①催吐:瓜蒂散二分,用白開水沖服。②導瀉:大黃9g、厚樸9g、木香6g、元明粉9g(沖服)、甘草6g,水煎分2次服,每4小時1次。③解毒:綠豆30g,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