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頭部輕微震顫

頭部出現輕微的震顫,引起的原因比較多,其中有一種叫做特發性震顫,這是一種運動障礙性的疾病,經常出現在頭部,手出現的運動性的震撼,引起的原因比較多,其中有60%的患者是有家族遺傳史的,這對於患者的危害是比較大的,一定要進行良好的治療,平時也要加強良好的調養。

疾病分類

特發性震顫?又稱為家族性震顫,約60%病人有家族史。在多個特發性震顫家族未發現跨代現象,性別分佈平衡,一般認為這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在65~70歲前完全外顯,也有報導不完全外顯和散發病例,散發者和有遺傳者臨床特徵完全一致,通常認為是同一疾病,但目前尚未確定相關基因異常。

特發性震顫發病年齡的雙峰特徵提示可能存在兩個不同的異常基因。家族性震顫發病年齡比散發病例早,提示早發的特發性震顫更強烈地受遺傳易感性的影響,遺傳易感性能明顯影響臨床亞型特徵。

臨床表現

1.家族史 特發性震顫?又稱為家族性震顫,約60%病人有家族史,呈現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特徵。研究者對家族史的報導各不相同,從17.4%~100%,造成如此巨大差異的原因是特發性震顫的診斷標準不同。特發性震顫家族史的正確評價有賴於震顫症狀的徵詢以及臨床檢查。

2.發病率 典型的特發性震顫可在兒童、青少年、中老年中發現,在普通人群中發病率為0.3%~1.7%,並且隨年齡增長而增加。大於40歲的人群中發病率增至5.5%,大於65歲的人群中發病率為10.2%。男女之間的發病率無明顯差異,也有報導在瑞典和芬蘭女性與男性的發病率比率為0.5:0.71,特發性震顫可能在左利手的人中更常見。3.發病年齡 特發性震顫可在任何年齡起病,對起病的高峰年齡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起病年齡的分佈為雙峰特徵,即在20~30歲和50~60歲這兩個年齡段,另一種觀點認為特發性震顫很少在少年發病,隨著年齡增長發病人數增加,平均起病年齡37~47歲。4.病程 震顫發病年齡與病情發展無關。大多數學者認為該病始終緩慢進展,從無緩解。由於震顫造成勞動力喪失開始於發病10至20年之後,發生率隨著病程和年齡的增長而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