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脾虛生痰吃什麼中成藥

脾是我們身體中一個比較重要的器官,在中醫的理論中,脾的運化水濕,如果脾受到了傷害不能正常的運化水濕,就會導致水濕停留和堆積在身體內,慢慢就會形成痰,這也就是中醫中的脾虛生痰的原因。在生活中要特別注意不要吃的過於油膩和生冷,這樣對脾功效都有一定的傷害作用。

中醫裡的三種“痰”

一、脾虛則生痰

即即是脾虛生的痰,這種痰就是經常人們一咳嗽就吐的痰,有型之痰。它其實不是來源 於肺,而是生於脾。

脾是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有的人常吃咳嗽藥,但是痰總是化不掉,原因就在於肺 不是生痰之源。因此要想根除痰,就必須健脾祛濕。

二、氣鬱則生痰

即是氣鬱生的痰,氣鬱生的痰在身體上最容易表現出的就是脂肪瘤、囊腫,中醫叫痰核 。脂肪瘤看似是個有形的東西,其實它是氣鬱的結果。還有,像扁平疣這類東西,也跟 氣鬱有關。

三、血滯則生痰

即是血痰,“痰蒙心竅”就是指的血痰,也就是現在常說的高血脂。血流緩慢,停滯住 了,然後堆積下來,就形成了高血脂。

化痰方略

一、常按豐隆穴,除痰利器

功效:豐隆穴是足陽明胃經的穴位,常用於治療咳嗽痰多,可以化有形之痰,也可以化 無形之痰。

取穴:

從腿的外側找到膝眼和外踝這兩個點,連成一條線,然後取這條線的中點,接下來找到 腿上的脛骨,脛骨前緣外側1.5寸(兩指的寬度),和剛才那個中點平齊。

按摩:

用拇指指面著力于豐隆穴之上,垂直用力,向下按壓,按而揉之,並屈伸活動踝關節, 讓刺激充分達到肌肉組織的深層,產生酸、麻、脹、痛、熱和走竄等感覺,持續數秒後 ,漸漸放鬆。如此反復運算元次,左右交替。每次按壓5分鐘。每日1次。

艾灸:

一般為仰臥位或坐位。將艾灸點燃後放于豐隆穴上方,距離皮膚2~3釐米左右施灸, 使溫熱感向深處、遠處擴散,以無灼痛為宜,一般每次灸10~15分鐘,以局部潮紅為 度。隔日灸1次。

貼藥:

先用手按揉或用小保健錘敲擊右側豐隆穴5分鐘,有痰就多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