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手足口疹子消退順序是什麼?

手足口疹子是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一種兒童皮膚疾病,一般情況下是由於感染或者是細菌傳染所導致的一種疾病,兒童患有手足口疹子對於身體健康來說危害是非常大的,需要及時的進行治療,而手足口疹子消退的順序是皮膚先漸漸退去紅色,慢慢退燒,恢復身體正常健康狀態。

手足口疹子消退順序是什麼?

1、大多數患兒是突然發病,首先表現為發高燒,體溫多在38度以上,同時伴有頭痛,咳嗽,流涕等症狀,體溫持續不退,體溫越高,病程越長,病情也就越重。

2、患兒發熱的同時或發熱1-2天后,可在他們的口腔粘膜、唇內見到皰疹,皰疹破潰後會形成潰瘍,疼痛感較重,患兒常表現出煩燥、哭鬧、流口水,不吃飯等不適。

3、口腔皰疹後1-2天可在患兒的手心、足心及小屁屁上看到皮膚斑丘疹,以腳心部最多,皰疹呈圓形或橢圓形扁平小至米粒,大至豌豆大,較硬並內有混濁液體疹子周圍繞以紅暈。

4、小兒手足口病的疹子較少出現在軀幹及面部,一般7天左右就能消退,不會造成瘢痕,更不會留下印跡。

5、小兒手足口病是一種病情較輕的自愈性疾病,絕大部分患兒預後較好,少數重症患兒可合併心肌炎、腦炎、但這種可能很小。

6、整個病程大約在1周左右結束,一般不會併發什麼嚴重的後果,只要護理得當,不會在皮膚上留下任何色素痕跡或疤痕。

手足口病幾天出疹子

手足口病是由多種人腸道病毒引起的常見傳染病,以嬰幼兒發病為主。大多數患兒症狀輕微,以發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皰疹為主要特徵。少數患兒可能會出現中樞神經系統、呼吸系統損害,引發無菌性腦膜炎、腦炎、急性馳緩性麻痹、神經源性肺水腫和心肌炎等,個別重症患兒病情進展快,容易發生死亡。

少年兒童和成人感染後大多數不會發病,但能夠傳播病毒。引起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包括腸道病毒71型和A組柯薩奇病毒、埃可病毒的某些血清型。

手足口病發病初期,孩子會先有發熱、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等像上呼吸道感染一樣的症狀。有的孩子可能有噁心、嘔吐等症狀,以後手、足的指及趾背部出現橢圓形或梭形的水泡,皰的周圍有紅暈水皰的液體清亮,水皰的長軸與皮紋是一致的。

然後水皰的中心凹陷變黃、乾燥、脫掉(脫屑),另外指、趾端有散在的比較堅硬的淡紅色丘疹或者皰疹。

同時在口腔裡,如嘴唇、舌口腔粘膜、齒齦上也有散在的水皰,但口腔裡的水皰很快破潰而形成灰白色的小點或灰白色的一層膜其周圍有紅暈,在灰白色的膜下可以見到點狀或片狀的糜爛面。

手足口病有哪些症狀

1、一般症狀表現

(1)急性起病,潛伏期3-5天,有低熱、全身不適、腹痛等前驅症。口腔粘膜出現散在疼痛性粟粒至綠豆大小水皰,手、足出現斑丘疹、皰疹,初起為斑丘疹,後轉變為皰疹,圓形或橢圓形,約3-7mm如米粒大小,較水痘皮疹為小,質地較硬,周圍有紅暈,皰內液體較少,在灰白色的膜下可以見到點狀或片狀的糜爛面。皮疹消退後不留瘢痕或色素沉著,如有繼發感染常使皮膚損害加重。

(2)除了手足口外,也可以在臀部及肛門附近,偶爾看到在軀幹和四肢出現皰疹,數天后乾涸、消退,皮疹無瘙癢,無疼痛感。

(3)個別小孩可出現泛發性丘疹、水皰,伴發無菌性腦膜炎、腦炎、心肌炎等。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噁心、嘔吐、頭痛等症狀。

(4)部分病例僅表現為皮疹或皰疹性咽峽炎。全病程約5-10天,多數可自愈,預後良好,無後遺症。

2、重症病例表現

少數病例(尤其是小於3歲者)可出現腦炎、腦脊髓炎、腦膜炎、肺水腫、迴圈衰竭等。

(1)呼吸系統表現為:呼吸淺促、困難,呼吸節律改變,口唇紫紺,口吐白色、粉紅色或血性泡沫液(痰),肺部可聞及痰鳴音或濕羅音。

(2)神經系統表現為:精神差、嗜睡、頭痛、嘔吐、易驚、肢體抖動、無力或癱瘓;查體可見腦膜刺激症、腱反射減弱或消失;危重病例可表現為頻繁抽搐、昏迷、腦水腫、腦疝。

(3)循環系統表現為:面色蒼白,心率增快或緩慢,脈搏淺速、減弱甚至消失,四肢發涼,指(趾)發紺,血壓升高或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