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怎麼消除耳膜鼓漲

很多人感覺耳朵裡面又脹又痛,其實這種情況在平時想要消除掉,並不是沒有方法的,而是要找到正確合理的方式來治療,一般主要還是用藥為主,大家需要先瞭解一下耳朵內的構造,本身會比較特殊,再加上有的縫隙會很小,所以在用藥方面會比較難以控制。

鼓膜形態成人鼓膜的長徑約9毫米,寬約8毫米,厚約0.1毫米。 鼓膜結構鼓膜雖很薄,但它的解剖結構有三層(緊張部):

①上皮層與外耳道皮膚相連續。為複層扁平上皮。

②中層為放射形和環狀纖毛構成,所以有一定彈性和張力。為纖維層(外側為放射狀,內側為輪狀)。鼓膜上方有一小部分,沒有中間纖維層,比較薄而鬆弛,稱鬆弛部,而有纖維層的部分鼓膜稱為緊張部。錘骨柄附於纖維層中間。

③內層為粘膜層,與鼓室粘膜相延續。為單層扁平上皮和薄層疏鬆結締組織構成。

鼓膜穿孔後,外層上皮層和內層粘膜層能夠再生,中層無再生能力。鬆弛部鼓膜缺少中層。

錘骨柄自上而下地嵌附於鼓膜上,上於鼓膜中央,因而向內牽拉鼓膜,使之呈漏斗狀,很像收音機的揚聲器,其中央凹陷處,稱為鼓膜臍部,由臍向上稍向前達緊張部上緣處有一灰白色圓點狀小突起,稱錘凸,即錘骨短突頂起鼓膜部位,臨床稱錘骨短突。錘凸乃錘骨短突將鼓膜頂起所致。在鼓膜表面,由臍與錘凸之間有一由前上斜向後下的白色條紋,系錘骨柄移行於鼓膜內所形成,稱錘紋。經紋之末端恰在鼓膜之中央部,稱臍部。在臍部之前下方由臍向前下達鼓膜邊緣一三角形反光區,稱光錐。光錐乃由投射到鼓膜之光線反射所致,在鼓膜形態有改變時,光錐的形態及位置常隨之而變化。

在錘凸之前及方各有一皺襞,其前者稱前襞,後者稱後襞。在此襞之上方,鼓膜較鬆弛 ,稱鬆弛部,直接附著於顳骨鱗部。在其下方為緊張部,借鼓環嵌於鼓骨之鼓溝內。

為了臨床記錄的需要,常將鼓膜分為四個象限,即沿錘骨柄作一假想直線,另經鼓膜臍作一與其垂直相交的直線,便可將鼓膜分為前上、前下、後上及後下4個象限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