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胎盤腹部感覺
胎盤大家一般都比較瞭解,是胎兒和母體之間交換物質的一個重要的器官,在妊娠期的時候,母體裡裡面的子宮內膜會聯合起來,長成一種母子之間的結合器,胎兒會在子宮裡面發育,需要依靠胎盤來攝入營養,在胎盤生長的過程當中,母體可能會發生腹痛的一種現象,這都是比較正常的。
胎盤結構
1.羊膜
構成胎盤的胎兒部分,是胎盤的最內層。羊膜是附著在絨毛膜板表面的半透明膜。羊膜光滑,無血管、神經及淋巴,具有一定的彈性。人類羊膜正常厚0.05mm。
2.葉狀絨毛膜
構成胎盤的胎兒部分,占妊娠胎盤的主要部分。胚胎發育至13~21日時,絨毛逐漸形成。約在受精後第3周,當絨毛內血管形成時,建立起胎兒胎盤迴圈。與底蛻膜相接觸的絨毛,稱為葉狀絨毛膜。絨毛末端懸浮於充滿母血的絨毛間隙中的稱游離絨毛,長入底蛻膜中的稱固定絨毛。蛻膜板長出的胎盤隔,胎兒葉不完全地分隔為母體葉,每個母體葉包含數個胎兒葉,每個母體葉有其獨自的螺旋動脈供應血液。孕婦子宮螺旋動脈(也稱子宮胎盤動脈)穿過蛻膜板進入母體葉,母兒間的物質交換均在胎兒小葉的絨毛處進行,胎兒血液是經臍動脈直至絨毛毛細血管,經與絨毛間隙中的母血進行物質交換,兩者並不直接相通。妊娠足月胎盤的絨毛滋養層主要由合體滋養細胞組成,細胞滋養細胞僅散在可見,滋養層的內層為基底膜,有胎盤屏障的作用。
3.底蛻膜
構成胎盤的母體部分,占妊娠足月胎盤很小部分。胎盤母體面分成肉眼可見的20個左右母體葉。
常見胎盤異常
1.前置胎盤
正常情況下,胎盤應附著在子宮的前、後及側壁上。但是在某種情況下,胎盤像小帽子那樣附著在子宮頸內口的上方,恰好戴在胎兒的頭上或臀部,這種情況稱為前置胎盤。根據前置胎盤的位置,又可分為三種類型:完全性(或中央性)前置胎盤;部分性前置胎盤;邊緣性(或低位性)前置胎盤。
2.胎盤早剝
正常位置的胎盤,在胎兒還沒出生以前,是緊貼子宮壁的。如果在這個時期脫離子宮壁,稱為胎盤早剝。胎盤早剝和胎盤前置都是妊娠晚期流血的主要原因。一旦險情發生,原則上應爭分奪秒地讓胎兒產出,只有在胎兒產出,子宮才能迅速收縮而止血。
3.異常形態胎盤
受孕時,如果孕卵植入在子宮角部,可能形成雙重胎盤、腎形胎盤、馬蹄形胎盤,或在胎盤上形成深溝。如果葉狀絨毛膜沿著孕卵周圍發育,就會形成長而薄的胎盤,醫學上稱為膜樣胎盤。孕卵植入部位正確,但植入部位的子宮黏膜有炎症病變,就會形成副胎盤。這些形態各異的胎盤,分娩時很容易殘留在子宮腔內,是造成產時、產後出血和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4.粘連性胎盤和植入性胎盤
無論粘連性胎盤還是植入性胎盤,在分娩時都可以使胎盤剝離困難,造成大出血。
5.胎盤白色梗塞
胎盤白色梗塞是因為胎盤發生病變,即在胎盤胎兒面的羊膜下,有白色或黃白色的結節狀變性組織,較堅硬。如果變性較多、較深,就能使胎盤功能受損使胎兒在宮腔內死亡,並且容易發生胎盤早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