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中成藥止痛藥有哪些

中藥相對於西藥來說,見效比較慢。中藥不同的配方功效不同,同一種藥材不同的搭配功效也不同,中藥非常講究搭配使用。任何藥材單獨使用都不能完全發揮它的功效。但是中藥有一個弊端,就是長期服用會長胖。什麼藥物都不能長期使用,總歸會對身體有影響的。中成藥止痛藥大多差不多。

延胡索是最常用的。

具體根據病位元不同可以有不同配方:

如:止腹痛的芍藥甘草湯,中就是白芍藥和甘草組合;

止熱性痛經的有失笑散,生蒲黃和五靈脂;

止寒性痛經的有乳香、沒藥;

止痛良方金鈴子散,金鈴子和延胡索組成;

止風濕痹痛的有蛇類、羌獨活、烏藥等隨病症不同而用藥不同;

止疝痛的有蜘蛛。

止頭痛的就多了去了,分經論治,太陽頭痛用羌活、蔓荊子,陽明頭痛用白芷、川芎;少陽頭痛用細辛、柴胡;厥陰頭痛用吳茱萸、蒿本。

止痛中藥很多,若論消腫止痛的主要是清熱解毒藥,如黃連、黃芩、黃柏、大黃、公英、地丁、敗醬、仙人掌、獨角蓮、黃獨等等。

疼痛在中醫分不通則痛和不榮則痛。所以止痛類的藥物,主要是行氣止痛和濡養緩急止痛。行氣止痛類的藥物有延胡索,細辛,川穹,白芷等。緩急止痛類的藥物有蜂蜜,甘草,阿膠,白芍等。

不通則痛,通則不痛,氣滯,血淤及經絡都是如此,用於關節疼痛,多為活血化淤之藥,如麝香,紅花,桃仁,沒藥,乳香,延胡索,羌活,獨活,三七.也應配用清熱燥濕的黃柏,黃芩等. 不少膏藥加入了冰片,辣椒,薑,花椒等加強滲入,要根據關節所在部位和結構配置,傷患在表面的與在深處的不一樣,所以就有了八珍膏和三色三黃膏等不同用途的膏藥.

元胡、乳香、沒藥、細辛、冰片、川楝子等,理氣活血散瘀的藥物均有止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