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石虎的果實作為藥材有什麼功效?

如果說石虎很多人沒聽說過的話,那麼,吳茱萸是不是很熟悉了,沒錯,吳茱萸就是石虎或疏毛吳茱萸的乾燥近成熟果實,具有的功效也是不可小覷,比如能溫中止痛、治療口腔潰瘍、齒痛濕疹等等,一般是磨成粉狀煎藥內服,味道辛、苦澀,但是良藥苦口利於病,因此,吳茱萸是一味不可多得的好藥。

(一)歷史

言歸正傳前,首先我們學點歷史典故(據說這樣學習中醫有利於記憶)——相傳春秋戰國時代,吳茱萸原生長在吳國,稱為吳萸。有一年,吳國將吳萸作為貢品進獻給楚國,楚王見了大為不悅,不聽吳臣解釋,將其趕了出去。幸虧楚國有位精通醫道的朱大夫追去留下了吳萸,並種在自家的院子裡。一日,楚王受寒而舊病復發,胃疼難忍,諸藥無效。此時,朱大夫將吳萸煎湯治好了楚王的病。當楚王得知此事後,立即派人前往吳國道歉,並號召楚國廣為種植吳萸。為了讓人們永遠記住朱大夫的功勞,楚王把吳萸更名為吳茱萸。

看看看,“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吳茱萸的確是不可小覷吧!

(二)藥用價值

學名:吳茱萸

別名:吳萸、左力

脾性:質硬而脆,氣芳香濃郁,味辛、苦、熱,有小毒;歸肝、胃、脾、大腸、腎經。

有啥用:溫中,止痛,理氣,燥濕。治嘔逆吞酸,厥陰頭痛,髒寒吐瀉,脘腹脹痛,經行腹痛,五更泄瀉,疝氣,口瘡潰瘍,齒痛,濕疹等。

怎麼用:內服:煎湯,1.5~5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煎水洗。

誰不能碰:陰虛火旺者忌服。

越看越頭大不是?而且還有人見人怕的禁忌證——陰虛火旺者。其實不用怕,中醫裡老話所謂“陰虛則生內熱“。《內經》有言:“年過四十,陰氣自半。”首先,我們談的是外用而不是內服,安全性高;第二,對於生機勃勃的普遍陰精充沛的小兒來說,偶有小病如果外用吳茱萸,是無需過多擔心的。

(三)小兒用吳茱萸

1、治療小兒口瘡,復發性口瘡

將吳茱萸搗碎,過篩,取細末加適量好醋調成糊狀,塗在紗布上,敷於兩足心,24小時後取下。用量:1歲以下用2.5~10克,1~5歲用10~15克,6~15歲用15~20克,15歲以上用20~20克。

2、小兒止咳方

吳茱萸、肉桂、乾薑等量打粉,取1/3小勺,用唾液和,取黃豆大小,貼在雙側公孫穴上,膠布固定。24小時一換,連續3~4天。如果秋冬季孩子有鼻塞可以結合小鳥飛的動作,哪邊塞做哪邊,上下擺動300下。(By@田文 醫生)

3、治療小兒咽峽炎

暑期用:吳茱萸6克、肉桂6克、生大黃10克。打細粉,用陳醋調敷腳底雙湧泉穴。晚上敷上白天取下。

秋冬季節用:吳茱萸12克、肉桂12克、膽南星12克、生大黃8克。打細粉,用陳醋調敷腳底雙湧泉穴。晚上敷上白天取下。(By@程炳剛 醫生)

4、外治小兒流涎

取膽南星1克、吳茱萸3克,放微波爐裡烘乾,研極細粉末,瓶貯備用。使用時,將藥粉加少量麵粉和米醋調成糊狀,臨睡前敷于小兒兩足心湧泉穴處,外用紗布包紮,每次敷12小時揭去。

治療小兒腹瀉吳茱萸20g,研細末,用醋調成糊狀,敷臍部神闕穴,膠布固定,24小時取下。

(四)成人用吳茱萸

1、治療咽喉腫疼並且吃藥無效

吳茱萸300克、大黃100克,打成粉備用。每晚洗腳後,將適量藥粉取出。用米醋調藥粉,做成兩個五角硬幣大小的藥餅,分別貼到兩足底湧泉穴上,用創可貼或橡皮膏固定。第二天早晨取下。一般連用兩天症狀就會減輕,一周左右症狀基本消失。連用三周之後,可以隔天貼一次,以鞏固療效。

2、治療慢性咽炎

取吳茱萸30克、生附子6克、麝香0.3克,共研細末,加少許麵粉與醋調和,做成面餅,將藥餅蒸微熱敷雙側湧泉穴,敷後安睡3小時。若半夜腳心發熱,則火氣下行。每天一次,10次為一療程。

3、治療腮腺炎

吳茱萸12g,浙貝母、大黃各9g,膽南星3g,共研細末,醋調,外敷足心湧泉穴,患左敷右,患右敷左,雙側患病,左右均敷。每日換藥1次。

4、治療牙痛

吳茱萸6克,米酒100ml,以文火煎煮10分鐘。待藥酒涼後加入冰片1克調勻,即可含漱。1~2次即見效。

5、治療失眠

1.把吳茱萸用布包起來,放在枕頭邊或枕著睡。效果特好。

2.吳茱萸40g,米醋(白醋)適量。用吳茱萸煎汁,加入溫水,再加入米醋,用足浴盆浸泡雙足30分鐘,每晚睡前一次。

6、治療寒凝頭痛吳茱萸15~20克,煎湯趁熱熏洗頭部,每天1次。

治療高血壓

將吳茱萸研末,每次取30~50克,用醋調敷兩足心神闕穴(最好睡前敷,用布包裹)。一般敷12~24小時後血壓即開始下降,自覺症狀減輕。輕症敷1次,重症敷2~3次即顯示降壓效果。

7、治療呃逆吳茱萸20g、蒼耳子20g、肉桂5g,共研末。每次取10g,用醋調敷雙足心湧泉穴。

8、治療消化不良(胃寒型)

取吳茱萸粉2.5~3克,用食醋5~6毫升調成糊狀,加溫至40℃左右,攤于兩層方紗布上(約0.5釐米厚),將4周折起;貼于肚臍神闕穴上,用膠布固定。每12小時更換1次。

9、治療濕疹

將吳茱萸研末,以凡士林調成30%軟膏,塗搽患處,每日2次。l周為1個療程,連用1~2個療程。

10、治療老小風疹用吳茱萸煎酒塗搽患處。

治療疥瘡吳茱萸風乾,粉碎,過篩,配成10%~15%的泥膏,洗淨皮膚後塗藥膏,1~7天為1療程。

11、治療腰腿風濕冷痛吳茱萸l5克,研末,以米酒拌勻,炒熱,攤於油紙上敷患處,用布包紮,立即止痛。

12、治療陽痿

吳茱萸30克、細辛10克,共為細末。用上藥適量,加溫水調成糊狀,每晚睡前敷於臍部神闕穴,用膠布固定,晨起取下。治療期間忌房事。凡屬寒邪外襲,腎竅郁閉,宗筋失用之陽痿,用之療效確切。

總之,吳茱萸性溫熱,從其常用穴位湧泉、神闕和公孫等來看,就是取其引火歸元,上病下取之意。同時,我再次提一下為何陰虛火旺之人忌用,中藥自古不以身價定好壞,甚至無單純的補藥和毒藥定義(否則就不會出現人參殺人無過,大黃救人有功的說法啦!),實際人的體質最關鍵,也就是說我們只要儘量準確地辨別好人的體質,往往越是急的病症,尤其小兒發熱、咳嗽、咽峽炎這種最容易讓家長“麻爪“的問題,使用中往往有立竿見影之效,值得我們予以應有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