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橈動脈穿刺是怎麼做的?

橈動脈是動脈血管的一個分支,位於手腕部位的橈動脈是中醫號脈的部位,並且輸液、抽血都需要穿刺橈動脈才能夠完成。對於橈動脈的穿刺,可謂是會者不難,難者不會。掌握了橈動脈穿刺技巧的人能夠很容易的紮好針,而對於不會者,非常容易就會有紮偏的現象,掌握技巧才是最主要的,下面就來介紹一下橈動脈穿刺技巧。

技巧:

1.穿刺點的選擇

選擇合適的穿刺點能夠降低術者穿刺的難度,有助於提高穿刺的成功率,所以穿刺點的選擇非常重要。由於橈動脈越靠近遠端其走行越為表淺,但其分支也越多,因此如果穿刺點的選擇過於靠近遠端,誤入分支血管的可能性就會增加;而如果穿刺點過於靠近近心端,由於橈動脈的走行較深,也會增加穿刺的難度,而且一旦在選定部位穿刺失敗,常需要在向近心端前移重新選擇穿刺點。假如原穿刺部位過於靠近近心端,也會給重新選擇穿刺點帶來一定的困難。通常情況下,穿刺點一般選擇在橈骨莖突近端1cm處,因為該部位橈動脈的走行較直且相對表淺,穿刺容易成功,而且橈動脈在該部位的分支相對較少,穿刺誤入分支血管的幾率較小。但在某些病例,由於受到橈動脈迂曲、變異等因素的影響,該部位可能並非是最合適的穿刺點,所以穿刺點的選擇應因人而異。理想的穿刺點應選擇在橈動脈走行較直且搏動明顯的部位。

2.局部麻醉的技巧

在局部浸潤麻醉時,穿刺前皮下注射過多的麻醉藥物會造成穿刺部位的腫脹,從而影響術者對橈動脈搏動的判斷,進而增加穿刺的難度,因此建議應用“兩步法”給予局麻藥物,即穿刺前皮下少量注射麻藥,穿刺成功後在鞘管置入前再補充一定劑量的麻醉藥物。但是在注射麻醉藥物時進針不宜過深,以免誤傷橈動脈。

3.穿刺的手法

在橈動脈穿刺時最好能夠將患者的腕部墊高,保持腕關節處於過伸狀態,有利於提高橈動脈穿刺的成功率。穿刺時將穿刺者左手的食指、中指、無名指自穿刺部位由遠至近依次輕放于患者橈動脈搏動最強處,指示患者橈動脈的走行方向。食指所指部位即為穿刺的“靶點”,三指所指線路即為進針的方向,這裡需要避免的一種情況是,有些術者為更清楚地感覺動脈搏動手指按壓過度,這樣就會造成橈動脈遠端的血流受阻,人為增加了穿刺的難度。進針的角度一般為30~45°,但對於血管較粗或較硬者,進針角度應稍大;而對於血管較細者進針角度應略小;進針後如果針尾部見血液流出,可再前送穿刺針少許後,緩慢回撤(對於選用Terumo套管針穿刺者,應先退出針芯後再回撤套管,應注意的是在退出針芯時應確保固定套管的位置)直至針尾部噴血後再送入導絲。如果進針後未見針尾部回血,不要急於回退穿刺針,可用左手食指判斷一下此時穿刺針與橈動脈的位置關係,再回撤穿刺針至皮下,調整針尖方向後再次進針,每次進針如果未見回血,都應先判斷針尖的位置後再重新穿刺。

4.送入導絲

如果穿刺針尾端噴血良好,左手食指和拇指固定針柄以確保穿刺針位置不動的同時右手送入導絲,動作應輕柔,一旦遇到阻力,應立即停止前送導絲,可部分回撤導絲後,通過改變穿刺針的角度或旋轉穿刺針調整導絲的前進方向後再次試送導絲以利於導絲順利前送,此時切忌強行推送導絲,以免誤傷小分支導致前臂血腫的發生。通常情況下要求前送導絲至少應超過尺骨鷹嘴水準後再沿送鞘管。

5.置入鞘管

置入鞘管前,為減少患者的痛苦,常需在穿刺部位補充一定量的麻醉藥物,並做一皮膚切口以減少鞘管送入時的阻力。目前使用的動脈鞘管表面多附有親水塗層材料,鞘管經水浸潤後有助於降低鞘管送入時的摩擦力,防止橈動脈痙攣的發生。送入鞘管時,左手食指和中指固定穿刺點導絲的位置,拇指壓住導絲的體外部分,右手持鞘的尖端,保持與血管走形方向一致,緩慢推進。如遇阻力應通過前送和回撤導絲來判斷鞘管是否穿出血管。置入鞘管後一同撤出擴張管及導絲,如能經側管順利回抽出動脈血,可判定鞘管位於血管真腔,橈動脈穿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