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功調養的好處 調氣吞津添精益壽
氣功的種類繁多,主要可分為動功和靜功。動功是指以身體的活動為主的氣功,如導引派以動功為主,特點是強調與意氣相結合的肢體操作。
導引按摩、吐納調氣是孫思邈養生的重要內容。前者屬健身體操,以動為主,後者為呼吸體操,以靜為主,二者均屬氣功範疇,名動靜氣功。孫氏的鍛煉方法是動靜結合,缺一不可。他強調指出,欲養生者,不但要嗇神、愛氣、養形,還必須“兼之以導引行氣”,久之行之,始能延壽。又說“善攝養者,須知調氣方焉,調氣方療萬病大患,百日生鬚眉”。可見導引按摩吐納調氣的養生效果是十分顯著的。孫思邈之所以得以高夀,是與他長年堅持不懈地習練導引吐納之術分不開的。
導引按摩 百節通利
導引吐納之術起源很早,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了較為系統的理論,如《莊子·刻意》所說的“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至秦漢魏晉以後,養生家無不操習導引吐納之術,各種流派發展了許多方法;至唐代,隨著中外文化醫藥交流的不斷發展,西域諸國的醫藥傳入中國,其中包括很多按摩養生的方法。孫思邈既注重繼承我國古代的導引按摩法,又善於吸收外來的按摩養生法。
孫氏傳授下來的導引按摩法主要是老子按摩五十法和天竺國按摩十八勢。天竺國即古印度,也盛行按摩養生之術,其按摩十八勢和老子按摩五十法相比較,大同小異,都是以雙手對身體的各部分進行按摩,使頭、頸、胸、脅、腰、腹、胯、膝、踝、足等各部位得到充分的活動,以保持其良好的功能,故能起到延緩衰老的作用。根據孫氏的體會,老人最宜按擦,每日各作三遍,一月之後可見功效,行動敏捷,身體輕健,飲食增加,耳聰目明,有補益延年之效。導引按摩之法,最宜日日行之不輟,自然無病能防,有病能治。偶感身體不適,即宜行按摩之法,可令百節通利,邪氣自除。所以,凡欲養生者,不問有病無病,有事無事,都應每日按摩脊背四肢各一遍,或依法行之,最為養生之要妙。
三調健身 吐故納新
調氣養生,又名吐納、服氣、食氣、迎氣等,是益壽延年的重要方法,不可不知,孫思邈對此法最有研究,所傳既多且詳。他所傳授的調氣法包含了氣功的三大要領,一曰調身,二曰調息,三曰調心。調身的奧妙在於使身體完全放鬆,消除肌肉的緊張狀態,所以床要舒適柔軟,枕高與身相平,仰面正臥,兩手半握拳,平放於身兩側,距身四五寸,兩腿伸直,兩足相距四五寸,採取這種姿勢的目的是為了放鬆身體的各個部位,為調息作準備。調息就是調整呼吸,“口吐濁氣,鼻引清氣”,即口呼鼻吸,要求是細長緩勻,以鵝毛置於鼻前而不動為准。
吸氣用鼻,緩緩吸氣入於腹中,至不能吸為止;然後閉氣停止呼吸,至感覺氣悶時再從口細細將氣呼出,呼盡更吸,周而復始,呼吸時不聞其聲,務令細緩輕勻。調心之法在於心靜,“耳無所聞,目無所見,心無所思”。有禪觀之法可行,定心閉目存思,想像觀看到太空中元和之氣,如紫雲成蓋,五色分明,下入毛際,漸漸入頂,猶如雨初晴,雲入山,透皮入肉,至骨至腦,漸漸下入腹中,四肢五臟皆受其潤,這便達到了預定的要求。
調氣吞津 添精益壽
除上述調氣法外,孫氏還傳授了很多簡便有效的調氣養生法。如黃帝內視法,即心存思念,如目見五臟如懸鐘,心赤,肺白,肝青,脾黃,腎黑,五色了然分明,久久行之,勿令中斷。這種內視五臟的方法是氣功鍛煉的重要方法。明代李時珍指出:“內景隧道,惟反觀者能察照之。”再如,每日清晨未起床時即行叩齒二七遍,併吞咽“玉泉”。雙唇緊閉,上下牙互相叩擊,能使人牙齒堅固,至老不脫不松。“玉泉”即口中唾液,又名上池水,最能益五臟添精駐顏色,每早鼓頷嗽口,令津液滿口,隨滿隨咽,名曰“練精”。
呼吸吐納 調理五臟
調氣法不獨擅長養生,且能治病。孫思邈傳授了一種調治五臟疾病的呼氣方法,用六種不同形式的呼氣分別治療五臟之病。即“呼、吹、噓、呵、唏、呬”六字訣。若心病,冷用呼,大呼三十遍,細呼十遍,其法鼻吸氣入,口吐氣出,吐氣時口中發出“呼”字之音;熱用吹,大吹五十遍,細吹十遍,如吹氣之吹,使氣隨“吹”字之音吐出;若肺病用“噓”字,大噓三十遍,細噓十遍,氣隨“噓”字音吐出;若肝病用“呵”字,大呵三十遍,細呵十遍,氣隨“呵”字音吐出;若脾病用“唏”字,大唏三十遍,細唏十遍,氣隨“唏” 字音吐出;若腎病用“呬”字,大呬三十遍,細呬十遍,氣隨“呬”字音吐出。孫氏指出,凡五臟有病,可依此法安心調氣,恭敬用心,無有不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