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不僅是一種欣賞藝術,而且對人的心身具有調節作用,這一點自古以來就為人類所關注。《史記》中說:“音樂者,所以動盪血脈,流通精神,內和正心也。”指出音樂可以促進體內氣血流通,改變精神狀態。清代醫學家吳師機在《理瀹駢文》一書中說:“七情之病也,看花解悶,聽曲消愁,有勝於服藥矣”。十八世紀以來,心理學家和醫學家開始把音樂與人體健康的關係作為科學課題來進行研究。把音樂作為一種具體的醫療手段來應用,則是本式世紀四十年代以後的事情。臨床實踐證明,音樂可降低高血壓患者的血壓;可消除產婦的緊張不安,有利分娩;可減低或消除患者對疼痛的感受性。英國劍橋大學口腔治療室甚至用音樂代替麻醉劑,成功地為 200多個病人拔牙。音樂治療還使某些孤獨症、憂鬱症和躁狂症等精神病患者取得較好療效。音樂作為一種能影響人的情緒和行為、緩解心理緊張的治療方法,已引起了人們的廣泛興趣。
初學氣功的人往往不易入靜,不能專心一意地守住所要意守的內容,思想常開小差。所以,開始學練氣功時,往往要借助一些其它的方法來幫助入靜,如默念數字,調整呼吸等等。練功時聽音樂也是方法之一,名為意守音樂法。練功時一般選擇輕鬆愉快的音樂,這樣,音樂不僅能發揮其固有的使心情輕鬆愉快、消除大腦皮層中的某些不良刺激和緊張情緒的作用,而且練功者通過欣賞音樂,使意識集中在音樂的節奏、曲調、旋律上,一念代萬念,消除了雜念,從這個意義上講,練氣功時輔以適當的音樂是有益的。人們常常願意選擇一些平緩幽深的中國古典音樂,如“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二泉映月”等,體現了“寧靜以致遠”的意境。
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音樂只是説明入靜的拐杖,不能長久地依賴它。氣功更不等於音樂療法。氣功入靜狀態是取得良好練功效果的基礎。我們練氣功,一個重要的手段就是鍛煉控制自己意識的能力,鍛煉自己高度入靜的功夫。音樂可以調節情緒、排除雜念,但是音樂只能説明我們達到初步的入靜,而要想進入較深的入靜狀態,就不是借助音樂可以實現的了。甚至這時音樂會妨礙我們進一步入靜,成為外界的刺激源。因此,當練功人在音樂的説明下可以達到初步的入靜狀態後,就應逐步地去掉音樂,加強對入靜深度的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