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進補不亂補 關鍵防寒補腎
中醫理論中,人體的五臟肝、心、脾、肺、腎,分別對應五行木、火、土、金、水,相對應的自然季節是春、夏、長夏、秋、冬。所以冬日養生的重點就是“養腎防寒” 。
對於養腎防寒來說,飲食調攝也很重要。冬天宜選食如羊肉、狗肉、雀肉等溫腎壯陽、產熱量高的食物,這對素體虛寒者尤其有益。還可進食一些具有補腎益腎功能的食品,如核桃、板栗、桂圓等。黑色食品能入腎強腎,亦宜擇食,如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木耳、烏骨雞之類。冬日宜常進各類溫性熱粥,若將上述食品置入粥中煮食,既可祛寒,又可補養,還能療疾。
1、 冬季進補不亂補
由於冬季天氣寒冷,為閉藏之季,也是四季中以“補”為主的最好季節。補法中以燉補為佳,因為燉補時間長,有利於營養的析出和消化吸收,而且燉補可以適當加入藥材以增強療效。燉補可根據每個人體質不同選用一些高熱量、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如羊肉、鴨肉等。羊肉性溫,能給人體帶來熱量,中醫說它是助元陽、補精血、療肺虛、益勞損之品。冬天除吃一些能補陽的食物外還要注意養陰,鴨肉適合於體內有熱、上火的人食用,特別是一些低燒、虛弱、食少、大便乾燥和水腫的人,食鴨肉最有益。
注意五忌:
(1)、忌無病進補
無病進補,既增加開支,又傷害自身,使血中膽固醇增多,易誘發心血管疾病。
(2)、忌慕名進補
人參是補藥中的聖藥,所以服用的人較多,但濫服人參會導致過度興奮、煩躁激動、血壓升高及鼻出血。
(3)、忌虛實不分
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證病人不宜用補藥。虛病又有陰虛、陽虛、氣虛、氣血虛之分。對證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適得其反,會傷害身體。
(4)、忌多多益善
進補過度對身體也有害,因此,進補要適量。
(5)、忌以藥代食
如果體質不是特別偏頗,應先以食補為主。
2、 多吃堅果禦寒
堅果是指花生、核桃、板栗、榛子、杏仁等硬殼的種子類食物。中醫認為堅果性味偏溫熱,其他季節食用容易上火,而冬天天氣較冷,所以適合食用堅果類食物。堅果大多有補腎健腦、強心健體的作用,而冬季對應的是腎臟,所以冬季進補多吃堅果很有好處。冬季吃堅果還有禦寒作用,可增強體質,預防疾病。
3、蘋果潤喉去燥
中醫認為,蘋果性平,有生津潤肺,健脾開胃的功效。入冬後,很多人常感到皮膚乾燥、頭暈嗜睡,反應能力降低,這時如果能吃些生津止渴、潤喉去燥的蘋果,會使人頓覺清爽舒適。再有,冬季許多人進補過多,往往會出現上火的症狀,而蘋果性平,可滋陰潤肺,又可殺菌,對預防冬季感冒很有好處。
4、蘿蔔順氣消食
俗話說,“冬吃蘿蔔夏吃姜,不勞醫生開藥方”。蘿蔔有順氣消食,止咳化痰,除燥生津,散瘀解毒,清涼止渴,利大便等功效。中醫認為,大白菜有養胃生津、除煩解渴、利尿通便、化痰止咳、清熱解毒的作用,適合於偏胖、內熱偏盛、脾胃不和、咳嗽有痰的人士。需要注意的是,大白菜偏寒,脾胃虛寒人士應少食。
5、生活防寒
(1)早睡早起
進入冬季以後,“早臥晚起,以待日光”是養生的重要方面。意思是說人們在寒冷的冬天,一定要早睡晚起。早睡以養人體陽氣,保持溫熱的身體。起床時間最好在太陽出來以後,這時人體陽氣迅速上升,此時起床,則頭腦清醒,機智靈敏。但上班族“晚起”可能很困難,這就要儘量做到“早睡”,不熬夜。生活規律,心情相對平靜。這樣,就會使身心得到恢復和調理。
(2)開窗通風
冬日切忌緊閉門窗,室溫應保持恒定。這是因為室溫過低易傷人體元陽,過高則室內、外溫差大,外出活動很容易外感。所以室溫保持在18℃~22℃為好。
(3)暖背
冬季防寒非常重要,需要從背、足做起。中醫認為,背部是人體經脈中足太陽膀胱經循行的主要部位。足太陽膀胱經主人一身之表,又具有防禦外邪侵入的作用。所以,一旦受寒,就會損傷人體的陽氣,出現上感或陳疾復發、加重等現象。對於老人、兒童和患有胃及十二腸潰瘍、心腦血管疾病的人來說,暖背尤為重要。
(4)暖足
民間有一說法:“寒從腳底生”,因為足為人體最遠端,脂肪薄,保暖能力差。而中醫認為足底穴位與內臟關係密切,如果足部受涼可引起感冒、腹痛、腰腿痛、痛經等疾患,所以要注意足部保暖防寒。足部保暖一是要穿好鞋,防過緊、過松、過薄,襪子以保溫的棉襪為好。二是平時多活動腳部,以促進局部血液迴圈。三是每晚睡前用溫水泡腳(溫度以50℃~60℃為宜),能消除疲勞,禦寒防凍,促進睡眠。
6、運動保暖
冬季鍛煉要根據個人體質、年齡的不同而有所區別。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應禁止做劇烈運動。患有呼吸系統疾患的中老年人,應避免寒冷的刺激,運動應選擇上午、下午日照充足的時候,以免誘發急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