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防風的作用是什麼
在日常生活當中,對於一些中草藥的使用是有必要的,因為中藥治療和解決一些疾病可以避免副作用,如常見的中藥防風,又可以幫助治療感冒頭痛,風疹瘙癢或者是風濕痹痛的疾病。
1. 用於感冒頭痛,風疹瘙癢。治風寒表證,頭痛身痛、惡風寒者,常配伍荊芥、羌活、獨活等;治外感風濕,頭痛如裹、身重肢痛者,與羌活、槁本等同用;治風疹瘙癢,多配伍苦參、荊芥、當歸等。
2. 用於風濕痹痛。適用於風寒濕痹,肢節疼痛、筋脈攣急者,常配合羌活、桂枝、薑黃。
3、能發汗,又能止汗 “用防風必兼荊芥者,以其能入肌膚宣散故耳”(見《本草求真》),“若屬外感證,用麻桂嫌熱、嫌猛;用銀翹嫌寒時,荊防用之最宜”(見《施今墨對藥臨床經驗集》),可見荊芥與防風相配有達腠理、發汗散邪之效,二者相輔相成。張元素治四時外感,表實無汗用防風配羌活等(九味羌活湯);劉河間治三焦實熱用防風配荊芥、硝、黃等(防風通聖散)。前者乃解表兼除濕熱之劑,後者乃表裡雙解之劑。
防風配黃芪、白術,即玉屏風散。方中黃芪實衛,得防風則使邪去而外無所擾,得白術以培中固裡,使脾健內有所據。所謂“發在芪防收在術”,內外兼顧,誠固表止汗之良方也。筆者用本方加麻黃根、龍骨、牡蠣、浮小麥、烏梅,治自汗、盜汗,均獲佳效。
4、 能止瀉,又能通便 防風配柴胡、羌獨活等,能散風勝濕,升清止瀉。即《內經》雲“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濕勝則濡瀉”是也。吳鞠通取補中益氣東加防風,升清陽以止瀉。孫一奎治瀉取蒼術防風湯,亦以防風能升脾陽而止瀉。臨床常見有因脾胃之虛,怠惰嗜臥,肢體酸疼,大便溏泄,小溲頻數者,用升陽益胃湯(《脾胃論》),每奏捷效。若因外傷風邪,肝木乘脾,完穀不化,而泄瀉者,用痛瀉要方(《醫方集解》引劉草窗方),取防風能舒脾瀉肝勝濕,為引經之要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