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藥三分毒,避免“中毒”醫生給你三個超有效的方法
很多人吃藥的時候,嘴上不說,心裡還是極怕的。這件事也怪不得大家,即使對藥物沒什麼瞭解,差不多也都知道藥物有副作用。
而如果對藥物稍微有一些瞭解……就會知道除了合理用藥範圍內的副作用以外,還有不合理用藥產生的毒性反應、變態反應等等不良反應。
正要吃藥的你被嚇到了?別擔心,這些不良反應,不是那麼容易產生的。
丁當今天就請來藥理學碩士王藐老師,和大家細細說說其中的道理。
是藥三分毒?
如何避免「中毒」?
有這種想法的人大概不在少數,一顆藥片吞下去整個人就已經感覺不好了。
對於這種想法,我只想說:
請正確理解「是藥三分毒」這句話!
「是藥三分毒」並不是說「所有的藥物都自帶三分毒性」,如果硬要說的話,它的三分毒性體現在:
劑量過大時有毒;
蓄積過多時有毒;
特殊情況下有毒。
那麼要如何避免這些「中毒」情況的出現呢?
1. 遵醫囑服藥
第一種情況好說,只要我們遵醫囑或按說明書服用,藥物濃度就會維持在一個相對安全的範圍內,不會突破「毒性反應」那一道線。
家裡有熊孩子的話,藥物一定要放好,不要放在能讓孩子拿到的地方。
2. 不要過量吃
要避免第二種情況,首先要注意服用時間。如果說明書寫了服用不超過三天,你就別吃一個星期。
其次,老人、小孩、肝腎病人代謝比較慢,則需要注意蓄積的問題,尤其是那些說明書中標注有「老年人、兒童慎用」或「肝腎病人慎用」字樣的,最好諮詢過醫生或藥師後再服用。
正常服藥的情況下,要產生毒並不那麼容易。
3. 留意服藥後的身體反應
特殊情況是一種小概率事件,比如「特異質反應」。
少數人對於某些藥物特別敏感,即使在正常劑量下,也會產生較大的反應,比如某些人不能使用青黴素,對青黴素過敏。
這怎麼避?
第一,告知醫生或藥師你的過敏史,避免使用這些藥物。
第二,留意服藥後的身體反應,出現不良症狀,及時就醫。
一些你沒注意到的
「藥物毒性」
看完上面說的,大家也心裡有數了,只要按照遵醫囑、看說明書使用,大部分「毒」我們都能避開,但有一些是比較隱蔽的。
1. 多種藥物同時吃,小心中「毒」
比如你為了讓感冒快點好,這個藥來一份,那個藥再輔助下。兩個藥都嚴格按照說明書來吃,沒問題吧?
這個還真有問題。事實上這兩種藥物裡面有可能含有同一種成分,又或者其中一種藥物增強了另一種藥物的作用,於是有可能造成人為的「中毒」。
這種情況,顯然是可以避開的。
2. 藥物變質、過期,可能有「毒」
吃藥前先檢查藥物包裝,看是否完整,是否還在保質期內。
在藥物不良事件中,有一些就是因為藥物保存不當,服用了變質或過了保質期的藥物而引起的。
這些藥物就別吃了,不然不是自己給自己創造「中毒」的機會麼。
發生藥物不良反應
怎麼辦?
不管是什麼類型的不良反應,如果它發生了,先別急。
1. 觀察,看不良反應的嚴重程度
如果是剛吃完藥半小時內產生的胃痛惡心等輕微反應,稍等後能緩解就不用停藥。
2. 及時就醫
如果產生無法緩解的皮疹、劇烈頭痛、視覺模糊、不能呼吸等,不要猶豫,立即送醫。
尤其是發現身上出現紫色斑塊,有可能發生了嚴重的過敏反應,也要即刻送醫。
藥吃下去感覺不對勁
肯定很傷身?
以上說的主要是不合理用藥及特殊情況下的「中毒」,除了這些,更常見的是合理用藥下的「中毒」,也就是藥物的副作用。
藥吃下去後,身體感覺出來的「不太對勁兒」,有些你感覺到了,而有些你沒感覺到。
1. 打擊面廣,傷及無辜
因為合理用藥也會產生副作用,但這並不是說藥物「傷」了你的身體,而是藥物在發揮藥效的時候,因為針對性不高,打擊面比較廣,牽連到了一些其他器官。
但我們要相信每一個藥物上市前做過的安全性實驗,對於其他器官的這些副作用,是經過多次實驗驗證後證明:我們可以承受的。
那你可能會說,是不是用針對性更高的藥物就好了呢?
理論上是,實際上不一定。
一方面,由於人類研發藥物的時間和經驗都很有限,一些後期研發的針對性高的藥物臨床應用時間還不長,需要更多的觀察;
另一方面,即便對於某一個疾病或症狀的針對性高,但並不代表這個藥物對人體副作用就一定更小。
2. 作用時間長,仍在藥效中
一些藥物,你可能當下沒感覺,但第二天起床覺得不太對勁兒,這是藥物的「後遺效應」。
比如一些鎮靜催眠類藥物,次日起床後可能會覺得乏力、困倦。
但放心,這也不是傷到腦子了,只是因為體內存在的一些藥物殘留,還在持續發揮作用罷了。
一旦停藥後,藥物通常都會被慢慢排出體外。
代謝快的藥物,很快就會排乾淨;即便是代謝慢的藥物,三天左右也基本會排出,就不要一直擔心它會「毒」著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