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吃粽子應注意什麼
隨著端午節的臨近,各種各樣的粽子又成為應節熱品,豆沙粽、鮮肉粽、八寶粽、梘水粽……五花百門,琳琅滿目,在過節的時候讓人大飽口福。不過,粽子雖然香糯可口,但由於粽子是由糯米製成,黏滯難消化,從保護脾胃的角度看,再美味的粽子都不宜多吃。
糯米難消化,老幼不宜
粽子雖然美味,但多吃對身體沒什麼益處。粽子大都用糯米做成,黏度高、不易消化,且缺乏纖維質,含過多的脂肪、鹽、糖。例如一個普通的鹹肉粽子,含米量約一至一碗半的飯,熱量約為400~500卡路里。因此,專家建議少吃為妙。
市面上南方和北方粽子風味不同,其變化主要在粽葉和餡料的不同,餡料有甜有鹹,有素的也有肉做的,血糖高者不能吃甜的餡;血脂高者要注意粽子中的肥肉和含油量;高血壓患者吃太油、太鹹都不好。
粽子中的糯米是對消化影響最大的因素。糯米與大米的營養成分很接近,從理論上來說,大米和糯米都可以作為主食,為什麼人們選擇大米作為平日的主食呢?最關鍵的是,對人類的消化功能來說,糯米比大米更難於消化。糯米和大米的主要成分都是澱粉,含量也差不多,但是糯米難消化得多,其實差別就在這澱粉上。大米的澱粉以“直鏈澱粉”為主,只有約20%是“支鏈澱粉”,而糯米的澱粉幾乎100%為支鏈澱粉。由於這種特殊的結構差異,糯米加工後的食品比大米更黏,而人體的唾液和胰液澱粉酶能完全消化直鏈澱粉,對支鏈澱粉卻消化不完全。所以,吃糯米製成的食物,常常都會感覺消化不良。
古代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糯米黏滯難化,小兒、病人最宜忌之。”同樣,有胃腸道疾病或體弱者最好少吃,以免消化不良加重胃腸道負擔。
血糖不穩定,少吃粽子
廣東人“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粽子除了選用優質糯米外,粽子的餡料也大膽用料,喜歡加上肥豬肉、蛋黃等口感濃香的食材,這就使得粽子所含的脂肪、蛋白含量更高。應遵循“少食多餐,適可而止”的原則,每次不宜食用過多。
,血糖不穩定的人也需要少吃糯米食品。大米飯的血糖指數是56,而糯米飯的血糖指數是87,遠高於米飯,這意味著吃糯米比吃大米更易導致血糖升高。所以,對那些要求血糖平穩的糖尿病患者來說,糯米不是好的食物。此外,“梘水粽”裡面常有含糖量很高的紅棗、豆沙等,吃時通常還要加糖拌勻,如果不加節制,會損害胰島功能,糖尿病患者應慎吃。
另外,以下這些人最好少吃粽子——
粽子屬油膩食品,患有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的人吃多了,可增加血液黏稠度,影響血液迴圈,加重心臟負擔。
患有慢性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的人最好少食,過於油膩的粽子,可能引起消化不良、脹氣,使疾病加重。
有膽結石、膽囊炎和胰腺炎的病人,建議不要吃肉粽、蛋黃粽。
溫馨提示:吃粽子時,最好能配一杯清茶,這樣可以有助於糯米的消化。同時搭配蔬菜、水果,可幫助腸道蠕動,以避免因吃粽子引起的消化不良。此外,睡前兩小時最好別吃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