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血虛如何調理 帶你正確認識血虛

血虛的症狀都有哪些呢?血虛和貧血是有區別的,不能一概而論。因為,我們要先瞭解血虛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這樣才能“對症下藥”的調理血虛。下面教教大家血虛的原因和調理方法都是怎樣的吧。

什麼是血虛

“血虛”是中醫學中的證名,中醫中沒有貧血一說。“貧血”是西醫中的病名,西醫中也沒有血虛的說法。兩個概念範疇不同,有著不同的含義。

中醫學中所言的血虛,主要是通過臨床表現來診斷,有著不同的含義,是對頭暈眼花、手足發麻、面色蒼白和萎黃、婦女月經量少、心悸失眠、閉經等一系列症狀的總概括,但未必有血象的異常。

西醫所說的貧血,是指人體循環血液中單位容積內血紅蛋白、紅細胞數和紅細胞壓積低幹正常值的病理狀態。種類較多,如缺鐵性負血、營養不良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巨幼紅細胞性貧血等,而以缺鐵性貧血較為常見。貧血一般有面色蒼白或萎黃、唇甲眼瞼淡白等“貧血貌”,還可有頭暈眼花、心慌心悸等症狀。

所以可以說血虛與貧血有相同之處,但也不盡相同,不能劃為等號。中醫的血虛證,絕對不等於西醫的貧血症;但西醫診斷的貧血症一般都屬於中醫“血虛”的範疇。也就是說,有血虛的病人不一定有貧血。

那麼,會導致血虛的原因都有哪些呢?

血虛的原因

脾胃虛弱。生成血液的基本物質主要來源於脾胃所化生的水穀精微。《內經》說:“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證治準繩》說:“脾胃者,氣血之父也”。脾胃功能強健,可將攝入的水穀精微轉化為氣血。如飲食不節或肝膽之病橫犯脾胃,致脾胃功能減弱,精微不足,生化無源,久則出現血虛。血虛則可進一步引起其他臟腑功能失常。

飲食不足。人體臟腑靠氣血津液滋養,氣血津液靠水穀精微來化生。清代喻昌《醫門法律》說:“飲食多自能生血,飲食少則血不生”。如飲食數量不足,長期饑餓,氣血生化無源,勢必導致血虛。另外,飲食量雖然充足,但嗜欲偏食,亦同樣出現造血原料的缺乏,使生化之源不足,而出現血虛,並導致其他病證。

失血過多。外傷失血過多,月經過多,或其他慢性失血證皆可造成血虛證。另外,由於出血,日久則導致瘀血內阻,脈絡不通,一方面造成再出血,另一方面也影響新血的生成,繼而加重血虛。

腎氣虧虛。腎藏精,精生髓,精髓可以化血。若先天稟賦不足,後天失養及房勞過度等均可引起腎虛,而腎虛則精少,精虧則血虛。

勞作過度。大病、久病消耗精氣,或大汗、吐利、出血損傷陽氣陰液;強力勞作能耗傷氣血,久之則氣虛血虧;勞心太過,易使陰血暗耗,心血虧虛等,均可導致血虛。

接下來,為大家介紹調理血虛的方法吧。

調理血虛的方法

一、飲食進補

1、通過食物調理脾胃,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只有它們的功能正常了,才能保證血液正常生成。中醫認為,南瓜味道甘甜,纖維素豐富,是溫性食物,多吃可以調理脾胃、暢通腸道。另外,忌食辛辣刺激、過冷的食物也是體貼脾胃的重要方式。

2、平時常吃補血養血的食物,如菠菜、花生、蓮藕、黑木耳、雞肉、豬肉、羊肉、海參等。水果可選用桑椹、葡萄、紅棗、桂圓等。

3、多吃紅色和黑色食物,如紅棗、紅糖、紅小豆、芝麻、烏雞等,食用時要注意控制脂肪的攝入,因為油膩過多會影響營養成分的吸收。

二、中藥滋補

1、很多中藥都有補血的作用,如熟地黃、白芍、當歸、川穹、枸杞子、黃芪等,可以將其作為湯料或茶飲食用。

2、另外,還可以用這些中藥和補血的食物一起做成可口的藥膳,如當歸羊肉湯、四物雞湯等,均有很好的養血效果。

三、精神調理

1、要避免勞累,中醫認為,過度的勞累、思慮等無形因素都會暗中損耗血液,所以血虛的女性要避免過度疲勞,尤其不可過度思慮。

2、血虛體質的人,容易精神不振、失眠、健忘、注意力不能集中,因此,在精神調養方面要努力做到注意力集中。

四、其他調理注意事項

1、減肥切不可求速成,減肥的本質是消耗量大於攝入量,無論通過運動、吃藥、節食等哪種方法減肥,體重都不可下降太快,否則就會容易引起血虛的現象。

2、眼睛調養,傳統中醫學認為“久視傷血”,所以血虛體質的人要注意眼睛的休息和保養,防止因為過度用眼而耗傷身體的氣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