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飲食

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

文章導讀

端午節馬上就要到了,很多小朋友都會問,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端午節是我們國家最古來的民俗之一,開始於我們國家的春秋戰國,到現在為止已經有了2000多年的歷史了。關於端午節的傳說有很多版本,最主要的有四種,其中流傳最廣的傳說就是關於屈原的。

據史料記載,屈原出生在春秋時期,是楚懷王底下的一名大臣。他一直在宣導舉賢授能,但是遭到了貴族子蘭一些人的強烈的反對,屈原遭到免職,被無情的趕出了都城流放。西元前的278年時,秦軍攻破了楚國的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陰曆5月5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擁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個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

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等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其他另外三種傳說是:源于紀念伍子胥、源于紀念孝女曹娥、源于古越民族圖騰祭。

端午吃粽子,現在人們只知道這是為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傳說,西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大家是不是已經都瞭解了呢,那為什麼包粽子要用艾葉呢?傳說在漢代的建武年間,長沙的人有一天晚上夢到一個人,自稱是屈原,說:你們祭奠的東西都被江裡面的蛟龍偷走啦。以後記得用艾葉包好了,用五色的線捆綁起來,蛟龍最怕這兩種東西,從此就有了艾葉包粽子之說。